风中芦苇

风中芦苇
作者: [意] 格拉齐娅·黛莱达 / 蔡蓉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0.70
折扣购买: 风中芦苇
ISBN: 9787540795351

作者简介

作者: 格拉齐娅·黛莱达(Grazia?Deledda,1871—1936) 意大利著名女作家,于1926年凭作品《邪恶之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她善于以细腻抒情的笔触描绘撒丁岛的风土人情,人物刻画生动,文笔凄丽沉婉,赢得各国读者的爱戴和欢迎。黛莱达一生勤奋笔耕,著作等身,在诗歌、戏剧领域也显示了难能可贵的才华。另著有《撒丁岛的精华》《常青藤》《风中芦苇》《柯西玛》《母亲》等。 译者: 蔡蓉,意大利文学翻译家。1960年因被选拔为外交部代培生,肄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本科二年级,被转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学习意大利语。1964年毕业后,分别在北京外交学院和意大利锡耶纳大学进修,先后在外交部翻译队、欧美司、西欧司意大利处和中国驻意大利使馆研究室工作,撰写了大量外交、国际问题研究论文及内部白皮书《中国意大利四十年外交关系史》。著作有《悠悠往事》;译作有《风中芦苇》《乔恰里亚女人》《女店主》《一仆二主》《狡猾的寡妇》,以及《春蚕吐丝》(吕同六、蔡蓉译)等;另编有十卷本《吕同六全集》(蔡蓉、吕晶编)。

内容简介

平托尔家的仆人埃菲克斯在靠近河流的小庄园尽头加固堤坝,干了整整一天的活。这座堤坝是他一手修筑起来的,已经历经不少风风雨雨的年头了。黄昏时分,他在草屋前坐下。草屋坐落在白鸽子山冈的半山腰上,周围是丛丛淡青色的芦苇。他居高临下地细细打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大自然的景色在他脚下一览无遗地展现,在黄昏的苍茫暮色里,庄园笼罩在一片寂静的氛围中,几处流水折射出粼粼波光;而那庄园,在埃菲克斯看来,与其说属于他的女主人们,还不如说是属于他自己的:三十年的苦心劳作和经营似乎已经使庄园完全归他所有了。两行印度无花果组成的篱笆,犹如两道蜿蜒曲折的灰墙,顺着山冈到河流,由高往低,层层叠叠地把庄园包围起来,他觉得就像这人世间的边界似的。 埃菲克斯并不去注视庄园以外的地方,因为那儿有一部分土地曾经属于他的女主人们。为什么要去回忆往事呢?惋惜徒劳无益,不如更多地去考虑未来,并希望得到上帝的恩典。 上帝许诺了一个好年成,至少说,上帝让山谷中所有的杏树和桃树开满了鲜花;山谷镶嵌在两行灰白色的山丘之间,西边的远处是青翠的山峦,东边则是大海;山谷里,春天的草木、流水、鲜花、各色闪光的斑点,相互辉映,伴随那河流的潺潺流水声,仿佛一个酣然入睡的孩童喃喃自语,安躺在一个蒙着绿色纱罩、系着蓝色带子的摇篮里。 天气已相当炎热了,埃菲克斯想起暴雨即将来临,它会使没有堤坝的河水猛涨,并使河水像一头怪物那样从河床里猛地纵身跃起,摧毁一切东西。他寄希望于上帝的恩典,是的,但眼下还不能信赖。连山谷边缘的芦苇顿时也警觉起来,在阵阵微风的吹拂下,交头接耳,仿佛在相互通报灾祸的到来。 为此,埃菲克斯劳动了整整一天。现在,在等待夜幕降临的时候,为了不让时光白白流失,他一面编织草席,一面心中默默向上帝祈祷,保佑他的劳动确有成效。 如果上帝不愿意他的堤坝像一座山峰那样坚强有力,那么,这小小的堤坝又有什么用处呢? 埃菲克斯用柳条编织了七条草席,这意味着他向我们的上帝祈祷了七次,愿上帝和圣母保佑。山下,在黄昏的蓝色雾霭中,小教堂和宁静的草屋的围墙,就像许多许多个世纪以前被遗弃的史前小村庄。此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犹如一朵盛开在山丘灌木丛中的硕大的玫瑰,大戟花的芬芳气息在河边飘荡。埃菲克斯的女主人们也正在祈祷。年长些的艾丝苔尔小姐——愿上帝保佑她——肯定正思念着他这个有罪过的人,仅此一点就足以使他心满意足,补偿了他的辛勤劳作。 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他不由抬起头来,他似乎听出来了,这是男孩迅速而轻巧的脚步,是天使来宣告快乐与忧伤的消息的脚步声。这是上帝的意旨,是上帝派他来宣布美好的和不幸的消息。但是他的一颗心却开始颤抖起来,连干裂的黑黑的手指也在颤抖,他手中银光闪闪的草席,在月光下好像索索抖落的细细的雨丝。 …… 她那为理想所鼓舞的著作以明晰的造型手法描绘海岛故乡的生活,并以深刻而同情的态度处理了一般的人类问题。 ——192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黛莱达不是在叙述,而是在歌吟她叙述的事件。 ——意大利著名文学史家萨佩尼奥 黛莱达是一位才女,天禀聪颖,才思横溢,她的作品倾倒了无数读者。她一生勤勉笔耕,著作等身,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意大利女作家。 ——吕同六 命运注定我生长在孤僻的撒丁岛的中心。但是,即使我生长在罗马或斯德哥尔摩,我也不会有什么两样。我将永远是我——是个面对生活问题,冷淡而清醒地观察人的真实面貌的人……现在到处都是仇恨、流血和痛苦,但是,这一切也许可以通过爱和善良加以征服。 ——格拉齐娅·黛莱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