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立信会计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1.20
折扣购买: 受益一生的哈佛创意课
ISBN: 9787542944276
头脑中的调色笔 经验证明,我们的头脑并不像一块“白板”,而 是更像一块“调色板”。头脑把外界输入的各类信息 经过调色处理之后,进而画出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图画 。这也是头脑能够产生创意思维的现实根据。 每个人的头脑都拥有许多种调色笔,其中较为重 要的几种是:实践目的、价值模式、知识储备等。 一、头脑中的实践目的 就是我们在思考事物或者解决问题时所要达到的 目标,其语言表达式就是:“为了……”每个人在做 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预先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 的指导着我们的思考和行为,并且自己能够意识到目 的的存在,并能想象目的实现以后的美好情景。 我投稿发表文章,是为了交流学术观点,或者仅 仅是为了拿到稿费;你报名参加函授,是为了学到知 识,或者是为了获得文凭;他夜以继日地搞些小发明 ,是为了造福社会,也许是为了讨好女朋友……于是 ,我们的头脑就产生了“偏心眼”:对于符合自己实 践目的的事物和问题,将会给予加倍的注意;而对于 那些与实践目的无关的东西,那就对不起了,一律拒 之于千里之外。 在某国警官学校,毕业班学员正端坐在三楼的教 室里,神情紧张地等待着即将来临的毕业考试。只见 考官走进教室,迈向讲台,对学员们说:“全体注意 ,现在考试开始!请你们立即跑步到一楼,然后跑步 返回教室!” 学员们尽管迷惑不解,但是只能服从命令。他们 赶快跑到楼下,并接着又跑回三楼的教室。学员们刚 坐下喘息未定,考官的问题已经出来了:“请问:从 一楼到三楼,共有几级楼梯?” 这次警官考试是意味深长的,能够考满分的学员 大概不会有很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楼梯只是上 楼下楼的通道,能够达到这个实践目的就行了,而没 有必要关心它究竟有几级;但是对于一名警官来说, 他应该具有比常人更为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打破通常 的“实践目的”对自己眼界的约束,以便发现与“侦 破案件”这一实践目的相关的各类信息。我们读《福 尔摩斯探案》时便经常看到,福尔摩斯的创意思维主 要表现在,他能够从普通人所忽略的蛛丝马迹中找出 案件的关键线索。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熟 知非真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请想一想,为什么“熟视”却“无睹”?某些事 物一千次、一万次地出现在我们的视域内,我们却“ 视而不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那些事物不符合我 们的实践目的,头脑感到没有必要去理睬它们。比如 ,你家碟子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希特勒的“纳粹党 标志”是左旋的还是右旋的?类似的问题有许多,你 大概都回答不上来。 再想一想,为什么“充耳”却“不闻”?某种声 音一千次、一万次地回响在我们的耳畔,我们却听不 到。原因同样在于,那种声音是实践目的之外的东西 ,头脑没有义务去感受它。比如,你家冰箱多长时间 工作一次?每次工作多长时间?你在读小说或写文章 的时候,还能听见身边闹钟的“滴答”声吗?对于这 类问题,你的回答大概都是否定的。 二、思考之前的知识储备 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在一次讲演中曾经提到这样一 个问题:“芝加哥市需要多少位钢琴调音师?”然后 ,费米自己解答说:“假设芝加哥有300万人口,按 每个家庭4人,而全市1/3的家庭有钢琴计算,那么芝 加哥共有25万架钢琴。每年有1/5的钢琴需要调音, 那么,一年共需调音5万次。每个调音师每天能调好4 架钢琴,一年工作250天,共能调好1000架钢琴,是 所需调音量的1/50。由此推断,芝加哥共需要50位钢 琴调音师。” 这是一个典型的“连锁比例推论法”,在解决实 际问题和获得思维创意的过程中经常被采用。在这种 推论中,需要很多预备性知识做基础。比如,你应该 知道“有钢琴家庭”所占的比例、调音师的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等。 在进行任何一项创意思维之前,我们头脑中总要 有一些预备性的知识。头脑把这些知识当做铺垫或者 跳板,然后构想出改进物品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自身就隐含着某种价值观念 ,并构成一种特定的框架,从而对头脑的观察范围和 思考偏向作了预先的规定。凡是与这种规定相吻合的 ,头脑会予以加倍关注;而与这种规定无法沟通、风 马牛不相及的,头脑就会毫不留情地把它们拒之于大 门之外。 所以,每个人头脑中所思考的事物和问题,都受 制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正如每个人喜欢读的书不同, 除了欣赏趣味之外,其差异点主要是由知识程度决定 的——谁都不愿意去读一本自己根本就读不懂的书。 由此看来,头脑中的知识既是创意的必要前提,又有 可能成为创意的制约因素。 三、思考之前的价值模式 在各种各样的外界事物和观念中,有些能够满足 我们的需要,对我们有用;而另一些则不能满足我们 的需要,对我们没用。有用的东西,在我们看来,就 是“有价值的”;而没有用的东西,就是“没价值的 ”。相应地,用处大的东西,其“价值”就大;而用 处小的东西,其“价值”也就小。于是,头脑在对外 界的事物、信息和问题进行接收和思考的时候,便依 照其价值顺序进行排列:首先处理价值最大的,其次 处理价值中等的,最后处理价值小的,而对于没有价 值的东西则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 常常会有这种情况:同一种东西,在你看起来很 有用,价值大,但是在我看起来则没有用,毫无价值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价值观上的差异。当人们面临选 择的时候,他就会把外界的事物或观念按照其价值的 大小排列出一个顺序,也就是排列出一个主次、轻重 、缓急的次序。这种次序,我们就称之为“价值模式 ”。 价值模式的差异对于创意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 的价值模式不同,对于同一个事物或者同一个问题就 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有些时候,创意就是从那些不同 的看法中出现的。在中国人看起来,美国人的想法( 实用性的)是一种创意;而在美国人看起来,中国人 的想法(审美性的)同样是一种创意。其原因就在于 双方的价值模式有差异。 对于个人来说,价值模式的转变意味着一种新创 意的产生,意味着他面前的世界“旧貌换新颜”,他 的行为方式往往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变。在日本的明治 时代,有一位出身世族的剑士,初到三菱公司任职, 公司要求他必须对客户恭恭敬敬乃至低声下气。这使 得高傲惯了的剑士感到难以接受。公司负责人便对剑 士说:“笑脸迎人、低声下气,都是为了金钱。你不 妨把客户当做一堆钞票,你朝他一低头,那堆钞票就 飞到了你的口袋。这有什么好难为情的呢?”这的确 是一项创意,使得剑士改变了原来的价值模式和行为 模式,他眼中的整个世界也都改变了。 大多数情况下,一种价值模式的建立是困难的, 而一种价值模式的改变则尤为困难——对于个人、团 体乃至整个民族来说,都是如此。 P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