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1.50
折扣购买: 静月留声
ISBN: 9787549609840
姓名 朱小静 英文名 Emmo 出生日期 1996年2月11日 出生地 广州 就读过的学校 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 上海市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 上海市格致中学 即将于2014年秋前往美国读本科 爱好 读书,旅游,写作,画画,钢琴,美食 喜欢的学科 历史,哲学,心理,神经生物 喜欢的电影 《飘》《黑客帝国》《爱在黎明破晓前》 喜欢的书 《了不起的盖茨比》《呼啸山庄》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喜欢的颜色 玫红,紫色 最喜欢的食物 家人做的饭菜,抹茶冰淇淋,巧克力蛋糕, 芒果,黑樱桃 经历 2010年冬天,赴美国游学 2010年夏天,新加坡国际交流活动 2012年夏天,在美国哈佛大学夏季学院学习 2013年夏天,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参加 National Student Leadership Conference,Medicine ond Health Care
中美的饮食文化差异 2012年12月17日 当深入探索一个当地的民族文化时,我发现由凝 聚力产生的独特共识 从衣食住行中折射出来;当广阔的视野跨越大陆,又 能感慨于地域分隔所 造成的中西方文化迥异。这就是地球村的魅力。 暑假里我在美国波士顿度过了两个月的学习生活 。在这里,我想以自 己个人的视角和亲身体验,谈谈中美文化在“吃”上 的交融与差异。 美国人也爱吃。街上胖子出现率极高,就证明了 饮食在这个国度同样 占据了人们的主要生活。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走 在波士顿大街上,随 处可见排着队买冰淇淋的青少年,坐在高脚凳上大口 吃着匹萨有些发福的 中年人,还有精心挑选巧克力和糖果的姑娘们。若走 进哈佛大学的食堂, 人人都会被晶莹剔透的水晶灯、 高耸的木制拱顶和华丽的彩色 玻璃所震撼。拿起托盘,和其 他学生一起用餐,我仿佛进入 了一个芝士和油炸食品的天堂。 当然,色拉、甜品也必不可少。 吃在美国,同样是一种促 进友谊、交流情感的方式。坐 在哈佛大学食堂长桌边用餐, 时不时会有热情的哈佛学生友 好地问:我是否能坐在你旁边? 吃饭便成了美国人结识新朋友 的绝佳方式,因为他们本来就 不怕生。边吃边聊,欢笑连篇。 有一天,我和一个白人家庭去 海边玩,一起看湛蓝的海水和 灰色的岩石。我们坐在被太阳 烤暖的沙滩上,一起吃着刚刚 炸出的薯条和热狗。那薯条金 黄的外表点缀着颗颗晶莹的食 盐,沾上酸甜可口的番茄酱, 送进嘴里外脆里糯。这美式特 有的食物吃起来是那么有满足 感,一下子拉近了我与这个美 国家庭之间心的距离。 饮食在波士顿也成为当地 的文化象征——龙虾是他们的 骄傲。巨大火红的龙虾被摆上 餐桌,成为了来波士顿必尝的 美味。感觉波士顿龙虾就和阳澄湖螃蟹一样,带壳儿 为它们平添了一份新 奇感,且同样的肉质鲜嫩,博得了当地人的喜爱。龙 虾在美国甚至被做成 玩偶、印在衣服上、刻在钥匙圈上,可见和中国一样 ,饮食在美国同样是 一种民族名片。 仔细想想,中国的海外学子没有几个是不想念中 国菜的,而很少听到 一个美国人说想念美国菜。这是因为中国的菜肴独特 地产生于华夏大地上, 历史塑造了这些鲜明的文化象征,习俗更是丰富了饮 食的内涵。从有巢氏 茹毛饮血,到燧人氏钻木取火,从周秦时期的耕种谷 物,到汉代丰富多样 的饮食交流,中国人对吃无意中注入了一种爱国的历 史情怀。过年吃饺子, 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些特有的 民族传统节日又给了 美食别样的意义。“吃”在中国人眼里变成了家庭团 圆的象征、思念的寄 托和祖国深厚文化的代表。中国人的菜肴,色香味俱 全,道道工序注入了 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而美国不同——这个由欧洲殖民地演变过来的国 家,其历史长度不仅 远远不如中国,其文化更是缺少自发的独立性。美国 是典型的移民国家, 西班牙人带来了海鲜饭和牛肉汤,墨西哥人带来牛肉 卷,德国人带来汉堡 包,法国人又带来薯条。美国强调简洁和方便,使得 复杂的做菜工序也变 得美国化。这些来自各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到了美国后 ,变得流水性和统一 性,反而失去了原本的特点。借鉴美食的美国,不但 从未有一个由自然过 程产生的本源文化,而且其文化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模 糊了民族感和历史感。 这一切,使得美国的食物变得表面化和快捷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拥有深厚的人文积淀,这样的人 文积淀在全世界少之 又少。中国人还爱把思想注入美食,一个民族独特的 审美、习俗和养身之 道在中华饮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为什么当我 们用筷子夹起一块蒜 香排骨的时候,能品味到美国食品所不具有的浓郁香 味。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