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谈读书(精)

朱永新谈读书(精)
作者: 朱永新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0.60
折扣购买: 朱永新谈读书(精)
ISBN: 9787100216241

作者简介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首届IBBY-Iread爱阅人物奖获得者。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16卷本“朱永新教育作品”《致教师》《未来学校》等。作品版权输出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俄罗斯、韩国、日本等,被译为28种语言。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获评“2020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

内容简介

爱读书的孩子背后往往有爱读书的父母。儿童是通过榜样来学习的。对孩子说“给我读书”一百遍,不如自己捧起书籍读给孩子看,更不如与孩子一起读。这也是新教育强调亲子共读的原因。大人读书时专注的神态和满足的表情,大人之间讨论书中的人物与故事,亲子之间交流共读的心得,这些做法会比简单地把书丢给孩子,或者直接把书“喂”给孩子,更能够把孩子带进阅读的世界。 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听故事走进书的世界,从而成为读者的。孩子因为喜欢书中的故事,慢慢认识了书中的文字,借助这些文字,又慢慢走进了其他书籍,发现了新的故事。所以,儿童阅读其实并不是从自己独立阅读开始,而是从“听读”开始。父母可以把讲故事作为激发孩子阅读愿望的主要方法。 ——摘自《儿童是由大人牵手进入阅读世界的》 调查显示,许多中国家庭环境的布置不利于早期阅读的开展,有意识地为孩子准备书房、书橱和书桌的家庭比例不到3% !看看家里的环境和设计,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是否给孩子提供了足够多的书?家里是否有阅读区域?孩子是否可以触手可及拿到图书?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打造阅读环境的关键环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家里划出一部分区域做阅读角。你也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布置这个阅读角,看看怎么布置更舒适。也可以以地毯划分区域,将阅读角和其他空间区别出来。尽量在阅读角放个小书柜,或者用几块隔板直接将墙面打造成书架,将阅读角变成一个微型图书馆,增加它的功能性。最重要的是,父母购入书籍后,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将适合孩子的书放在能够引起注意和轻易拿到的地方。当阅读角设计完成,不必去强制孩子看书,只要把书摆在那里,用封面去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孩子就会主动去阅读的。或者你带着孩子一起,无论是亲子共读,还是你读你的,他翻他的,都是很好的事情。阅读在最开始的时候通常是一个非常即兴和偶然的动作,而且随时能看到书的环境,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积极的影响。 ——摘自《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捧起书籍》 有些父母和幼儿教师会这样认为:让孩子先学会识字,等他们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主阅读,这样大人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了解识字规律的人都知道,靠机械记忆识字本身是很枯燥而低效的,只有将单个文字放到有意义的文本中,孩子的理解才会更有效。就像杜威所说:“如果试图仅以文字来给出意义,而没有与事物发生交往,就会使文字失去可以理解的含义。”事实上,根据我们的教育经验,孩子通过与父母共读,在充满趣味和意义的阅读中,识字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是一个一定会获得的本领。在幼儿阶段,儿童是把文字作为图画,自然而然地认识和记住的。所以根据各年龄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同特征,我们也给孩子推荐了不同题材、不同载体的图画书来进行阅读。比如0—3 岁,可以给孩子读一读纸板书《好饿的毛毛虫》。3—5 岁的孩子可以读故事情节强或是韵律感强的图画书,进一步培养阅读兴趣。比如根据我们中国北方童谣改编的《一园青菜成了精》。5 岁之后,孩子可以读一些内容更深一些的图画书,也要注意向桥梁书和科普书靠近。 ——摘自《为什么选书很重要》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读书的引路人,应该会为不同的学生选择最适合他们的书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班有30个学生,在教师的书架上就应当有300本书供他们选择。“教师教的不管是哪一门功课,都应当激发学生对书籍的迷恋,这里指的是那些渗透着思想性,能使一个即将步入生活的人得到提高,变得高尚起来的书籍”。他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书籍就像沉睡在图书馆书架上的巨人。只有通过教师,才能“使沉睡的巨人苏醒过来,投入少年的臂膀,拨动他的心弦和理智,往他的胸怀里灌输神奇的力量”。 新教育认为,没有教师的专业阅读,就无法造就真正的教师。教师的阅读史,不仅是他的精神底色,也是他的教育蓝图。为此,新教育主张教师要有“吉祥三宝”: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其中,专业阅读是最基础、最关键的行动。 ——摘自《专业阅读,让教师成为更好的自己》 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走进大自然或参观博物馆固然很重要,但由于时间、空间、物力、财力和人感觉能力的限制,很难以一己之力对自然世界和人类文明成果进行全面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通过学科阅读,借助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的著作,我们可以更快、更好、更深刻地看到一个新的世界。如读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和法布尔的《昆虫记》,我们会惊喜地发现习以为常的事物竟有那么多的奥妙;读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我们会想象自己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之间;读《蓝色星球》《地球动脉》等,我们也会对奔涌的河流、雄壮的山脉、幽深的洞穴、冰雪的世界、蔚蓝的海洋、苍茫的沙漠、奇幻的丛林、浩瀚的草原产生好奇与敬畏。再以数学学科来说,《数学圈》《2 的平方根:关于一个数与一个数列的对话》等,也都是帮我们畅游数学世界的优秀学科书籍。 ——摘自《所有学科教师都要成为读书的种子》 学校阅读必须走向全域化,实现阅读的学科全覆盖。全域化首先是将阅读覆盖到所有的学科领域,缺一不可,包括道德阅读、语文阅读、数学阅读、科学阅读、史地阅读、哲学阅读、体育阅读、艺术阅读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将课堂的学科阅读延展到课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阅读内容从读教材延伸到读与教材有关的课外读物,二是阅读地点进一步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区,尤其要关注乡村地区,让所有儿童都平等接受优质的全学科阅读。目前急迫要解决的是学校(包括乡村学校)主导的学科阅读的全覆盖,因为不同的学科阅读是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和价值的。要改变观念:单一的语文或文学阅读并非阅读的全部。 正如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所引述的那样:“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阅读的文体不同,语言表达样式各异,因而对阅读者人格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各个功能的互补与整合,可以促进人的精神的健全,这就是全域阅读的意义所在。即使是同一学科的阅读,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以细分。比如语文,文学阅读与实用文体的阅读就大不相同,过去我们关注得比较多的是文学阅读,注重形象感受、情感体验、想象拓展、文辞推敲、悟性生成、审美表达等,也积累了丰富的阅读教学的经验,但只关注文学阅读是不够的,实用文体的阅读同样很重要。这个领域过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日常生活的优先性、实践性、功用性的角度看,实用阅读更加不可或缺。所以,学科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在充分厘清不同学科特点、目标、价值的前提下,正确梳理和揭示它们各不相同的阅读策略。只有广泛涉猎所有学科的阅读才是完整而全面的。 完整阅读是统整化的。学科可以分设,知识可以分类,学习可以分期,但人的精神成长的需求却不能分割。正是基于精神不可分割的认识,我认为,中小学生的完整阅读还必须超越学科,实现文化与精神相互融合和共同滋养。如何实现相互融合和共同滋养?当然不是将所有学科的阅读简单加以拼凑与混合,统整化的阅读是围绕特定学习项目的主题,优化和整合各个学科的阅读资源,在项目主题引领下,开展“课文拓展阅读”“单元群文阅读”“主题系列阅读”等阅读活动, 最大限度实现阅读的整体教育效应。这就是我们倡导项目式阅读的由来。这一点, 其实是与现代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统整的走向是高度呼应的。 ——摘自《谈谈完整阅读》 作者三十年倡导全民阅读文章精粹,重点破解家庭、学校、个人读书难题。 本书是朱永新先生专门为那些希望孩子爱读书而又不知怎么做的家长、教师、校长等读者选编的,作者对很多文章做了必要的修订,新写了若干札记,可谓作者读书思想、教育思想的精粹,实用性、针对性都十分突出。书中既有思想观念,又有具体方法;即针对家庭亲子教育中的读书细节,又针对学校教育中的学科阅读、阅读环境建设;既有读书方法、教育方法,又有大量经典书目信息。作者在书中还分享了家庭教育、完整阅读、信息化时代的新阅读等前沿教育思想,能帮助读者拓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