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悟道——基层名老中医唐海华学术经验传承集

临证悟道——基层名老中医唐海华学术经验传承集
作者: 唐海华,石昌熙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3.70
折扣购买: 临证悟道——基层名老中医唐海华学术经验传承集
ISBN: 9787571005740

作者简介

唐海华,男,生于1962年,毕业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现就职于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医院,主任医师,苗医药和肛肠两个省级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多次参加苗医药省级以上科研并获得省级科技奖,贵州省苗医药专家库专家,主要从事中医和苗医药工作,独著《苗族药物学》,参著《苗医基础》《苗族医药学》等,本书为其主编的第2本图书。 石昌熙,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国中医民族医药学会苗医药分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医院管理分会理事,贵州省民族医药学会理事。从事临床工作30年,擅经方活用,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肝胆、肾脏各类疑难杂症。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肺系病证医案 第一节  咳嗽病证医案 一、痰湿阻肺证咳嗽 付×梅,女,59岁,2019年10月8日初诊,自诉咳嗽上气,受凉最易引发。近5日来常咳嗽气逆,咽喉不利,觉痰阻塞,咳出后爽快,痰色灰黑,周身肌肉酸痛,舌苔薄白,口不渴,二便如常,体冷畏寒,面色黄而暗滞,口唇瘀紫,脉象沉细,两尺微弱,证属痰湿阻肺,用温阳行水、降气祛痰法。 处方:茯苓30 g,白术9 g,桂枝6 g,白芥子15 g,细辛3 g,    紫苏子9 g,杏仁9 g,厚朴9 g,法半夏9 g,瓜蒌18 g,    陈皮9 g,炙甘草6 g。 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7剂,咳嗽已止,且无气紧现象,二便饮食均正常,咯痰较爽,痰色仍带灰黑,下肢肌肉仍觉酸痛,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象沉细而缓,再从前方加减进治。 处方:茯苓30 g,白术9 g,桂枝6 g,白芥子15 g,细辛3 g,    紫苏子9 g,杏仁6 g,厚朴9 g,法半夏9 g,广陈皮9 g,    独活6 g,桑寄生15 g,炙甘草6 g。 7剂,水煎服。 按:本例咳嗽体冷畏寒,面色黄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沉细等,均为寒湿现症。寒湿郁于肌表,则周身肌肉酸痛,寒湿凝聚于肺中,不但使气道与咽喉不利,且使水泛为痰。气道不利与寒痰相结合,则使咳嗽频发。如遇外感,则肺道更为不利,而咳嗽更加剧烈。《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用桂枝、白芥子、细辛以温阳解表,用茯苓、白术、独活、桑寄生以燥湿行水,用紫苏子、杏仁、厚朴以降肺下气,用法半夏、瓜蒌、陈皮以行气祛痰。 二、肝阴不足证咳嗽 许×琴,女,41岁,2019年9月20日初诊,自诉咳嗽2年余,咳嗽痰中带血,常感头眩晕,胸痛心累心悸,食欲欠佳。舌质红,苔薄少津,脉象弦细。此为肝阴不足,肝热犯肺,肺失清肃,热伤肺,以致咳血。肝脉贯膈络肺还循胃口,故肝病与食欲有关,治当滋肝潜阳,兼肃肺气。 处方:瓜蒌壳9 g,天冬9 g,玉竹9 g,天花粉9 g,石决明9 g,牡蛎9 g,    女贞子9 g,菊花9 g,石斛9 g,首乌藤9 g,牡丹皮6 g,炙甘草6 g。 5剂,水煎服。 二诊,续服上方后,诸症消失,胃纳渐增,唯目眩未减,脉象依然弦细,此木郁未达,肝阴尚属不足,仍本前法。 处方:瓜蒌壳9 g,石决明9 g,牡蛎9 g,刺蒺藜9 g,玉竹9 g,    女贞子9 g,黄芩9 g,白芍9 g,当归9 g,枳壳9 g,    石斛9 g,牡丹皮6 g,谷芽15 g,炙甘草6 g。 5剂,水煎服。 服上方5剂后,诸症即基本上得到控制。 按:本例咳嗽头眩心悸,脉象弦细,舌红少津,为肝阴不足现症。肝阴不足,则阳亢化火,肝热犯肺发为咳嗽。胸痛食少,为肝脉所过部位发病。故用玉竹、女贞子、石斛、当归、白芍等以涵养肝阴,用石决明、牡蛎、菊花、首乌藤等以平肝潜阳,用刺蒺藜、牡丹皮疏肝以解郁火,用天花粉、天冬、瓜蒌壳、枳壳、黄芩以清肃肺气,并稍加谷芽以健胃。阴平阳秘,肺得清肃,诸症即解。 三、痰热壅肺证咳嗽 龙×权,男,47岁,2019年9月18日初诊,自诉咳嗽2周,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等。前医认为气血虚弱,给予大补气血,反致呼吸更加迫促,四肢更加无力,咳嗽气促,痰质浓稠,脉象浮数,右脉更甚。此为肺气不降、痰郁化热之征,治当清热化痰、降肺止咳,用紫苏子降气汤合泻白散。 处方:陈皮9 g,茯苓15 g,桑白皮12 g,紫苏子9 g,法半夏9 g,    大枣3枚 , 杏仁9 g,地骨皮12 g,黄芩9 g,葶苈子6 g,    竹茹 15 g。 5剂,水煎服。 服上方5剂后,咳嗽即止,诸症亦缓解。 按:本例咳嗽先因肺气不降,误服补药,以致肺气更加壅遏,使水液不得输布,聚液成痰,痰郁化热,出现上述症状。故用紫苏子、杏仁、桑白皮、地骨皮、葶苈子、大枣以降肺泻肺,用法半夏、陈皮、茯苓、黄芩、竹茹以清热化痰。肺气通畅,诸症即消。 四、心肺阴虚证咳嗽 吴×春,女,42岁,2019年1月11日初诊,自诉咳嗽气紧2年,咳吐稠痰,心累头昏,喉中干痒。舌质干,微黄苔,脉象浮弦。此为心肺阴亏,阳亢动火,肺热气逆之证,治宜以养心肺阴分为主,佐以泻火降肺。 处方:百合12 g,麦冬9 g,玉竹12 g,生地黄30 g,知母9 g,    白芍12 g,女贞子12 g,紫菀9 g,百部9 g,前胡9 g,    地骨皮12 g,桑白皮12 g,炙甘草6 g。 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7剂后,咳嗽大减,诸症缓解。但消化欠佳,大便微溏,口微干,舌苔微黄,上方中加益胃之品。 处方:白芍12 g,山药12 g,桑白皮12 g,地骨皮12 g,百合12 g,    谷芽12 g,法半夏9 g,竹茹9 g,紫菀9 g,前胡9 g,    鸡内金6 g,炙甘草6 g。 7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7剂后,消化转好,咳嗽基本控制,诸症好转明显。 按:本例咳嗽,心累头昏,为心阴不足,心阳上亢现症,咳嗽气紧,喉中干痒,脉象浮弦,为肺阴不足现症。阴虚生内热,故出现咳吐稠痰,舌质干黄等病状。故用生地黄、百合、麦冬、玉竹、白芍、女贞子等以养心肺阴分。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等以清肺降气,用紫菀、前胡、百部、法半夏、竹茹以止咳化痰。二诊时,出现消化不良,因其素禀阴亏,故仅用山药、谷芽、鸡内金等益胃药使其不伤阴分而获良效。 五、肺肾阴虚证咳嗽 石×林,男,50岁,2019年10月13日初诊,自诉咳嗽有痰4月余,睡眠不佳,遗精盗汗,大便秘结。舌干红无苔,脉象浮大。此肺肾阴亏之候,以养肺肾阴分兼以安神为法,用麦味地黄丸加味。 处方:菟丝子12 g,山药12 g,茯苓9 g,熟地黄30 g,牡丹皮9 g,    麦冬9 g,五味子6 g,竹茹12 g,白芍9 g,牡蛎12 g,    肉苁蓉20 g,柏子仁9 g,法半夏9 g。 7剂,水煎服。 服上方7剂后,咳嗽大减,余症亦有好转。嘱其续服,而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按:本例咳嗽,伴遗精、盗汗,失眠为肾阴不足,肾病及肺,伤及肺阴,发为咳嗽。肺合大肠,液枯肠燥,致大便秘结。脉象浮大,舌干红无苔,亦与阴亏症状相符,故用麦味地黄丸,加牡蛎、白芍、肉苁蓉以养肺肾阴分。用柏子仁、法半夏以安神。用竹茹以豁痰。使阴液得复,病即痊愈。 六、风热夹痰证咳嗽 杨×平,女,29岁,2019年10月12日初诊,自诉咳嗽2月余,素患痰饮,近2个月感冒咳嗽有痰,恶寒发热,热多寒少,口干食差,脉象浮数。此风热夹痰,治宜散风清热、养阴健胃、化痰止咳。 处方:黄芩9 g,知母9 g,玄参15 g,防风9 g,荆芥6 g,玄参15 g,    麦冬9 g,神曲9 g,谷芽12 g,法半夏9 g,陈皮9 g,    茯苓15 g,木通6 g,炙甘草6 g。  5剂,水煎服。 服上方5剂后,即未见咳嗽,余症亦大减。 按:本例咳嗽,伴恶寒发热,热多寒少,脉象浮数,口中干燥,为风热所致。风热犯肺,加之素患痰饮,致使肺道更为不利,发为咳嗽吐痰。故用防风、荆芥以祛风。用黄芩、知母以清热。因其热甚伤阴,故用玄参、麦冬以育阴,并用二陈汤加木通以化痰行水,用神曲、谷芽以健胃。由于药症相应,故疗效显著。 七、风热上犯证咳嗽 徐×男,25岁,2019年10月13日初诊,自诉发热,咳嗽不爽,咽喉两侧红肿疼痛,流鼻血。查扁桃腺红肿,二度肿大。舌质鲜红,脉象浮数。此风热上犯肺之门户之候,治以清热解毒为主,兼以宣肺止咳。 处方:百合12 g,金银花30 g,连翘15 g,玄参9 g,麦冬9 g,知母9 g,    板蓝根12 g,大青叶9 g,桔梗6 g,藕节9 g,神曲9 g,炙甘草6 g。 3剂,水煎服。 服上方3剂后,热退咳止,咽喉两侧肿消,诸症痊愈。 按:本例咳嗽,脉浮数,舌鲜红,发热,显系风热症状。因其发病急剧,加之喉侧红肿疼痛,流鼻血,非夹毒不致如此猛烈。故用金银花、连翘以清风热,用板蓝根、大青叶以解毒消肿。高热必致伤阴,故用玄参、麦冬、百合、知母以养阴退热,再加桔梗以驱痰,藕节以止血,神曲以健胃。风散热解,咳嗽得止。 八、咳嗽治疗临证经验及体会 咳嗽一证,多发在肺。盖肺为娇脏,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尤其恶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能使肺道不利,而发为咳嗽。大体可分为四种: 1.肺寒 《内经》: “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咳。”其发于外者或外感风寒,或伤于秋令之寒气发为凉燥,其伤于内者为中寒。 2.肺热 伤于春令之风邪者,多为风热。伤于夏令之暑邪者,多为暑热。伤于秋令之燥热者,多为温燥。内伤于五志化火者,多为肺火。湿热之邪,内伤外感则均有之。 3.肺虚 又可分为肺阴虚和肺气虚。 肺阴虚者,痰少难咯,口干舌燥,肺气虚者,咳声无力,多汗气短。 4.肺实 或为停痰,或为积水,或为气郁,或为血瘀,或为痈脓。 以上四种证型,有时交叉出现,如外感风寒,内兼水气;阴虚生热;寒痰;热痰;燥痰之类。 咳嗽证虽多发于肺,但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气而朝百脉。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发为咳嗽。故《内经》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如是则又当辨其各脏之虚实,分别进行审治,诸如肝热犯肺,心火上炎,脾湿生痰,脾虚及肺,在肾家则又阴虚火旺,阳虚水泛等皆能致咳,咳嗽不离于肺,不止于肺,应在临证时详辨之,方得良效。 ★ 系统全面:本书将所列病证以五脏为中心进行分系,从医案、临证经验及治疗体会、本系常见病证诊疗与临证备要,包括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后转归、预防调护、经典理论等项目分别进行论述。凸显“引痹入痛论”之学术思想,不失为中医药专业人士可参可鉴之益书。 ★ 医药新论:本书将名老中医唐海华传承工作室近40年在苗医药的调研成果以著作形式转化和体现,从苗医药的概念、起源、发展、分类识别、特色、与中药的区别、基本理论、常用药物,功能主治进行归纳总结。丰富了苗医药理论,成为中医药伟大宝库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