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外文
原售价: 26.80
折扣价: 19.89
折扣购买: 弟子规中的113件事/中华文库青少年导读本
ISBN: 9787119076591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馀力则学文 译文 青少年道德行为规范,必须遵从圣人的教导。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 兄长;其次要谨言慎行、诚实可信;还要有广泛的爱心、亲和的仁德。如 果有多余的精力,则应该学习各种文化和技艺。 精彩解读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最早由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编著 ,其依据是《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格式是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后 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具 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其 用意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一个有礼 貌的人、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弟子规》中的“弟子”一般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孩子,二是指学生 。但从广义上说,“弟子”也是指每一个人,人可以说一辈子都要学习, 既然如此,理所当然就是学生。“规”就是做人应尽的职责、应守的规范 。《弟子规》与《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并称为古代启 蒙教材,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中国古典名著博大精深,而 古代启蒙教材同样是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幼年是文化素养 、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启蒙教材作为这一阶段孩子的必读书,对其 今后的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孔子教学主要有四个着力点: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中首重德 行教育。《弟子规》就是最好的德育课本,开篇“首孝弟,次谨信”即点 名了主旨。其意思是说,在一切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姐妹;其次言行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其中,“弟”通“悌”。在中国 古代,评论一个人品德如何,首先要考察的便是其孝道如何,这与当代是 大不相同的。古时候,一个人只有孝敬长辈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他的名声 和社会地位才会被世人所认可。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对父母孝顺, 才会有感恩之心,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几乎所有古代贤人的传记中都会 有“性至孝”这样的话,可见“孝”是古代评点人品好坏的重要依据。即 使身份显贵、腰缠万贯,假如不孝敬老人,同样会被世人所不齿。北宋有 个官员名叫李定,为谋高官厚禄瞒母丧不报,其行为实属大逆不道,为世 人所鄙夷。因为孝道如此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说“首孝弟”。 所谓“谨信”即做事要谨慎、诚实守信。谨有三层含义:第一,恭敬 ;第二,说话做事要小心谨慎,即慎言慎行;第三,严格、严密,即说话 做事要严而不漏。“人以信立其本处其世”,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 果缺了诚信,那也就表明这个人的社会生命即将完结。 《弟子规》认为,一个人内心要对他人存有一颗仁爱之心,同时又要 有选择性地亲近品行高尚的人,避免接触那些品行不端的人。孔子曾经说 过:“我死后子夏会一天比一天进步,而子贡则会一天比一天退步。”曾 子问这是为什么。孔子告诉他说:“子夏喜欢同强于自己的人相处,子贡 却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如何才能识别一个人呢?孔子认为,想了 解孩子怎么样,看看他的父亲就知道了;想了解一个人怎样,看看他所交 往的朋友就清楚了;想了解国君什么样,看看他所使用的人就明白了;想 了解这块土地状况如何,看看上面长的草木就晓得了。因此,孔子指出, 经常和品行好的人为伍,就如同进入芝兰之室,时间长了就闻不出香气了 ,那是因为芝兰的香气已经与人融为一体;经常和品行不好的人在一起, 就如同进了卖鲍鱼的店铺,时间长了也闻不出臭了,那是因为臭气已经与 人融为一体;储藏丹砂的地方时间久了会变红,储藏漆的地方时间久了会 变黑。所以君子对所处的环境一定要谨慎选择。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但 是,仅有德还不行,还要有才干,因此,在修养这些品德之后还要抽出时 间和精力,好好地学习六艺(即乐、射、御、书、数,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 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概言之,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谦逊待人、讲究诚信、团结他人而又品德高尚的人;同时还要加强各种 技能学习。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