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分类语录(新编译注)

四书分类语录(新编译注)
作者: 侯会 编著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2.20
折扣购买: 四书分类语录(新编译注)
ISBN: 9787108073631

作者简介

侯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撰有《水浒源流新证》《水浒西游探源》《食货金瓶梅》《物欲红楼梦》《金粟儒林篇》《银字水浒传》等专著。作者还面向青少年读者,出版了学术普及读物《讲给孩子的国学经典》《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等;并在央视“百家讲坛”、超星名师讲坛及“三联中读”平台推出视频、音频节目及课程,广受欢迎。

内容简介

编纂说明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先贤所倡导的仁、义、忠、恕等价值观念,为世界各民族文明所接受,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儒家文化的经典为“五经”“四书”。所谓“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文献。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儒家先贤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的言行录。《大学》《中庸》则同出《礼记》,前者据说是曾参及弟子所撰,后者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写。子思师从曾参,他的学生则是孟子的老师。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四种文献合编在一处,称为“四子书”(四子即孔子、孟子、曾子、子思),俗称“四书”。朱熹还撰有《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此后七百年间士子的必读典籍。 概而言之,“四书”是一套探论道德伦理、人生哲学的书,研究“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此外,“四书”中有关生活、学习、为政的种种论述,至今不乏启发、借鉴意义。 检点这些宝贝,今天的读者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不易读,二是不好用。说“不易读”,是因“四书”篇幅虽不算长,总共五万多字,但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文献,如不加以注释、翻译,现代读者便不易读懂。 至于“不好用”,我们知道,《论语》《孟子》或为听课笔记,或为论辩记录,在编排上系统性不强,论题较为散漫,时有交叉重复。古代读书人把背诵“四书”当作童子功,参加科举选拔者个个能倒背如流,故能东挹西撷,运用自如。现代读者则每每临书慨叹,有“不得其门而入”之慨。—本书所做的工作,正是要帮助读者解决这两个难题。 针对“不易读”的难题,本书所引“四书”条目均有译文,对一些生僻词语做了必要的注释。—古今学者在“四书”译注方面做过大量工作,为本书的注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解决“不好用”的困难,是本书编纂的最大难题,也算本书的创新点所在。具体做法,是将“四书”文本全部打通,按内容分门别类、重新组合。全书共三编六章:上编《德行》《伦常》,中编《君子》《为学》,下编《大道》《治国》。每章又分若干节,如第一章《德行》下分为13节,分别辑录“四书”中“仁”“义”“忠”“恕”“智”“勇”“耻”“信”等方面的论述。依此类推,六章共辖58 节,辑录先哲语录近900 条。 这样做的便利之处,是使初学者不必遍翻四本典籍,即可将所需同题素材“打包下载”、一览无遗,从而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借鉴引用乃至扬弃批判提供方便。 有几点需要说明: 1.书中六章58节,章有章序,节有节序,对本章节的内容做简要介绍。将这些序言连起来阅读,可对儒家思想有一较为系统而概括的了解。 2.每一条目又分序号、原文、出处、译注四部分,例如: 1·7·13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一五) 【译注】孔子说:“曾参呀,我们的学说贯穿着一个根本理念。”曾参回答:“是了。”孔子出门去,别的学生问曾子:“先生说的什么意思呢?”曾子说:“先生的学说不过是忠恕罢了。” ●贯:贯穿。唯:应答语,表同意。◎这是“忠恕”连用的例子。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对理解“忠”与“恕”的内涵及关系,有参考价值。 其中1·7·13是序号,表示该条位于本书第一章第七节第十三条,序号连着语录引文。末尾括号标示出该段文字的原始出处。下面的【译注】部分,为白话翻译、字词注释和文义解说。其中●是“注释”符号,◎是“解说”符号—最后一项视需要而设,不是每条都有。 3.本书非“四书”全编本,编选时对一些意蕴重复的条目有所割爱,一些篇幅较长的原文,在引述时也有所剪裁,尽量将所删内容控制在30%以内。 4.同一条语录适用于不同章节,为节省篇幅,在该条目第二、第三次出现时,或仅列原文(译注部分标明参见某条),或于该节小序中提示序号及关键词。 编 者 ?精彩文摘 1 德 行 “德行”即道德品行,所谓“在心为德,施之为行”(郑玄《周礼》注)。儒家格外重视个人的道德培养及修习,认为仁、义、忠、恕等美德皆出于人的本性,但也需要人们去努力求取。本章《德行》共13节,分别辑录儒家先哲关于道德品行的论述。 “仁”是儒家道德观念中的大题目。本章以六节篇幅辑录先哲对“仁”的阐述(包括1·1—1·4谈“仁”、1·6谈“仁义”及1·13谈“性善”)。此外,涉及“仁政”的内容则可参看6·6“仁政得民,王道可期”等章节。 1·1 仁(一):仁者爱人,亲亲及物 “仁”的内涵十分丰富,核心则是人与人相互亲爱。本节重点讨论“爱人”。值得注意,在“爱人”问题上,儒、墨两家是有分歧的。墨家强调“兼爱”;儒家则强调“爱有差等”,把“亲亲”(爱亲人)放在首位,由此推广到爱他人、爱万物(“仁民”“爱物”)。 1·1·1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二二) 【译注】孔子的学生樊迟(名须,字子迟)问“仁”是怎么一回事。孔子回答:“仁就是爱人。” ◎“仁”字的本义即人与人相互亲爱,故孔子把它归纳为“爱人”。在《论语·子路》一九、《论语·雍也》二二中,孔子对“樊迟问仁”另有答案,参见1·2·4、1·3·18。“仁”的含义很广,包含孝、悌、忠、恕、礼、智、信、勇等,从后面的语录可知。 1·1·2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五) 【译注】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严肃恭敬地对待政事,言而有信,节俭而爱人,役使百姓要合于时令。” ●道:这里意为治理。乘(shèng):古人以四马拉一辆兵车,为一乘。 1·1·3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一六) 【译注】孟子说:“仁是做人的道理。仁与人相合,就是道了。” 1·1·4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二八) 【译注】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居心。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仁者爱别人,有礼者尊敬别人。爱别人的,别人也总是爱他;尊敬别人的,别人也总是尊敬他。” 1·1·5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孟子·离娄上》四) 【译注】孟子说:“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我,这就要反思:是我不够仁爱吗?”●反:反思。 1·1·6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三) 【译注】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喜爱某人,厌恶某人。(因为他的爱憎标准是正确的。)” ●好(hào):喜爱。恶(wù):厌憎。◎仁者是爱憎分明的,不是没有是非的“老好人”。 1·1·7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大学》第一一章) 【译注】这是说只有仁者能喜爱人、憎恶人。发现贤者而不能选拔,选拔了又不能极力推荐,这是怠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又不能把他赶得远远的,这是大错。喜欢大家所厌恶的,厌恶大家所喜好的,这是背离人性,祸患一定会降临到他身上。●命:此处意为怠慢。退:使之退,罢免。拂:违背。逮:及,到。 1·1·8 ( 孟子曰:)“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梁惠王上》四) 【译注】(孟子说:)“孔子说:‘那个最早制作偶人来殉葬的人,大概会断子绝孙吧!’(孔子为何这样讲呢?)因为偶人模拟人形,却拿来殉葬。” ●俑:用来祭祀的陶制或木制偶人。◎古人最早用活人殉葬,后改用偶人。孔子大概误认为俑殉在先,人殉在后,故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诅咒。 1·1·9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二) 【译注】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很少见。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的,则从未见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性工作,根本确立了,道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有子:孔子弟子有若,字子有。孝:儿女敬爱父母。弟:同“悌”(tì),弟弟敬爱哥哥及年长于自己的人。鲜(xiǎn):少。务:致力。◎儒家讲仁爱,是以近在身边的亲戚之爱为出发点的。这里涉及孝、悌,都是儒家重要的伦常,下节“伦常”还要重点讲说。 1·1·10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 (《孟子·离娄上》二七) 【译注】孟子说:“仁的实在内容,就是侍奉父母。” ●事:服侍。◎《孟子·尽心上》一五还有“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的论述,见1·5·3 的译注。 1·1·11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第二○章) 【译注】仁就是爱人,爱亲人是最大的仁。义就是处世适宜,尊重贤者就是最大的义。爱亲人要分亲疏,尊重贤者要分等级,这就产生了礼。●亲亲:爱亲人。前一个亲是动词,亲近、爱护。杀(shài):差等。 1·1·12 ( 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二) 【译注】(孔子说:)“君子敦睦亲族,百姓就会归附仁德;君子不抛弃老朋友,百姓也会民风淳厚,不致待人冷漠。” ●笃(dǔ):忠实,一心一意。偷:这里指人情淡薄。 1·1·13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大学》第一一章) 【译注】《尚书·康诰》说:“只有天命是不常在的。”(君主)如能行仁善之政,就能保有它;不行仁善之政,就会失掉它。《楚书》说:“楚国没什么可宝贵的,只把善人当作宝贝。”舅犯也说过:“流亡在外的人没什么可宝贵的,只把仁爱亲人当作宝贝。” ●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亡人:这里指流亡的人。 1·1·14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四五) 【译注】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而不用仁德对待。对于百姓,用仁德对待却不必亲爱他。君子亲爱亲人,由此推广到仁爱百姓、爱惜万物。” 1·1·15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孟子·尽心上》四六) 【译注】孟子说:“智者没有什么不该知道的,但应当急于做眼下的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什么不该爱惜的,但应当把爱亲人、爱贤人放在首要地位。尧舜的智慧不能知道所有的事,是因为他们急于去做最重要的事;尧舜的仁爱不能普及所有的人,是因为他们把爱亲人和贤人放在首要地位。” ●务:事情,任务。 1·1·16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一七) 【译注】马棚失火了。孔子下朝后,问:“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这个具体事例,正可体现仁的“爱人”内涵。 1·1·1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二七) 【译注】孔子钓鱼时,不用带纲绳的网截断流水来取鱼,射鸟时不射已经归巢的鸟。●纲:网上的大绳。这里指捕捞。弋(yì):带丝绳的箭。这里指射。◎这是把爱人之心扩展到爱物。 1·1·18 ( 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七) 【译注】(孟子说:)“君子对于禽兽的态度是见到它活着时的样子,就不忍见它死;听到它的悲鸣,就不忍吃它的肉。因此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庖(páo)厨:厨房。 解决了“四书”“不易读”的难题,对所选原文做了颇为详细的注释和尽量平易的翻译,大大拉近先哲与今人的距离。 解决了“四书”“不好用”的困难,这是本书的创新点所在:将“四书”文本全部打通,按内容分门别类、重新组合,使初学者不必遍翻四部经典,即可将所需素材“打包下载”、一览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