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巴蜀书社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60
折扣购买: 解秘身心和世界入门(大乘百法明门论诠释)
ISBN: 9787553103570
宗性法师,1973生,重庆潼南人。出家以后,在重庆、四川、北京等地求学十年。2001年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 2001年应邀到文殊院弘法,2003年荣膺成都文殊院住持。2010宗性法师调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法师长期致力于唯识学的传播和禅宗史研究及大众弘法工作,多次应邀至海外、大学、团体、机关等举办讲经法会及佛学讲座。法师的开示语言生动幽默,接应方式也别具一各。法师已出版论文集《问学散论》及人生佛教系列丛书十余种。
从以上统计的注疏来看,其注疏以中国历代祖 师和日本国唯识研修者的注释为主,韩国方面也应 该有此论的注疏,但限于条件,还无法详尽统计。 就目前知道的注疏而言,其中重要的也是为历代研 修者所倚重的注疏,主要是窥基、普光、义忠法师 等的注释。因为他们都是玄奘大师的弟子或再传弟 子,亲受玄奘大师传授,离玄奘大师译论的时间也 比较近,容易直接记录玄奘大师在印度学习本论的 思想和心得。后代虽不乏注释,但今天看来,后来 的大多数注释,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奘门弟子的思路 和范畴,只不过是作了些符合时代演进的再诠释工 作。 笔者在诠释中,虽尽力保持准确性,但传统 语言的信息含载量是非常丰富的,难以全面具体介 绍。为了让学修本论者对传统的注疏有所了解,笔 者认为有必要在诠释的脚注中,将窥基、普光、义 忠三位大师的注释插入,为学修者提供参考。 三、《大乘百法明门论》的作者 本论的作者为世亲菩萨。关于世亲菩萨,据 现代学者考证,在古印度有过三位世亲,一位是禅 宗印土第二十一祖(见《付法藏因缘传》卷六、 《景德传灯录》卷二);一位是新世亲,为说一切 有部论师即《俱舍论》的作者,出生地不详;一位 是古世亲,系无著菩萨之弟,瑜伽行派之论师(据 真谛所译之《婆薮粲豆法师传》)。瑜伽行派之论 师——古世亲,即本论作者。至于以上考证出的结 论是否接近历史真相,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世亲,又作天亲,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 创始人之一,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城(在今 巴基斯坦白夏瓦境内)人,乃国师婆罗门儒尸迦第 二子,兄名无著,弟名师子觉,兄弟三人均为弘 扬瑜伽行派思想的重要论师。关于世亲菩萨的生 活年代,圣严法师(1930-2009)在其所著《印度 佛教史》中推定为公元320-400年顷,吕潋先生 (1896-1989)在其所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推 定为公元420-5004倾,近有传印法师依据相关史 料在其所著《印度学讲义》中推定为公元370一450 年倾,其主要依据为世亲曾为正勒自在王的王妃和 太子授戒,太子即新日王,在位年代为公元413— 454年。从现实情形来看,传印法师的推定似乎比较 合理一些。 世亲菩萨先与其兄无著菩萨于萨婆多部(有 部)出家,无著菩萨直人大乘,世亲菩萨却转入经 量部学习立志改善有部教义,遂于迦湿弥罗国(约 今喀什米尔地区)研究《大毗婆沙论》。四年后归 国,对《大毗婆沙论》有较深研究,曾讲授此论, 并著有《俱舍论》。世亲菩萨早期以有部及经部思 想为出发点,排斥大乘佛教,认为大乘非佛说。后 在其兄无著菩萨的引导下0,转而信奉大乘佛教, 并毕生弘扬大乘佛教,其论著与注释之典甚多,特 别是对瑜伽行派的弘扬起到开创性的作用,奠定了 瑜伽行派在印度盛弘的基础。世亲菩萨一生著述甚 多,其中重要著述有《俱舍论》《摄论释》《十 地经论》《金刚经论》《广百论》《菩提心论》 《三十唯识论颂》《百法明门论》《无量寿经优婆 提舍》等四十余种。 本论的译者是我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 一,伟大的旅行家、哲学家、思想家,世界文化名 人——唐代高僧玄奘大师(600一664)。大师生平 事迹主要载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立著) 和《大唐西域记》。大师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其 西行求法的伟大壮举和译经弘法的动人事迹,大多 已为世人熟知。再者,大师在其行化六十余年中, 大智大行非简单笔墨所能介绍。兹就大师一生的主 要精神作概括介绍,以激励后进以大师为榜样,为 法为教不遗余力。 (一)宏伟的愿力 大师自幼随其兄长捷法师学习经典。大业八年 (612),洛阳地区度僧,由大理卿郑善果主持其 事。大师年幼,但气质不凡,特别是郑善果问他为 何小小年纪要出家时,大师以“远绍如来,近光遗 法”的宏伟愿力对答,令主考官郑善果折服。大师 乃破格以沙弥身份入僧籍。从大师简约而铿锵有力 的八字答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师宏伟的愿力和 不凡的善根。 (二)坚定的信念 据载,大师西行求法的途中,遇尽艰难险阻, 非常人想象所能及。特别是在生命经受严峻考验的 时刻,大师仍抱定“宁可西行一步而死,不愿东退 一步而生”的坚定信念,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 无畏精神,若非大师深达佛法无我之理,是难以成 就的。大师具有这种信仰大于生命的崇高信念,是 所有佛弟子的楷模。P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