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童话(90后艺术大师写真)/克勒门文丛

冬天的童话(90后艺术大师写真)/克勒门文丛
作者: 林秉亮|总主编:陈钢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6.70
折扣购买: 冬天的童话(90后艺术大师写真)/克勒门文丛
ISBN: 9787108054593

作者简介

林秉亮,1952年8月出生于上海,知名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从2011年开始,他先后为马革顺、徐中玉、周小燕、高式熊、秦怡、曹鹏、贺友直等上海七位“90后”文化艺术大师拍摄写真,*到这些艺术大师的高度肯定。

内容简介

莺之歌——弹性的童话 梁绍基 莺歌在神奇的童话国度里回荡,那歌声掠过天涯 海角、暴雪冬阳、塞纳河、印度洋、峨嵋山、长城、 浦江……迸发出巨大的弹性韧度和穿透力,“任凭风 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直冲霄汉,化为天籁,并 向大地投下浪漫音旅的影迹。 她便是饮誉中外,被冠为“中国之莺”的**的 女歌唱家、中国声乐教育大师、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 授周小燕先生。 当林秉亮终于领悟声与影的因缘内蕴时,便自然 选择了富有弹性节奏,连续展开的图式和长方型的画 面,来表现对长方型的滚动的琴键奏鸣的遐想。与此 同时,林秉亮专注于九旬高龄的音乐家晚年**厮守 、毫不怠慢、一丝不苟、坚持教学的课堂——家中琴 座前一隅去观照,他舍去课堂上学生身影,而全力去 抓拍老人弹性的身姿表情,那瘦劲而激昂挥拍的双臂 和快乐地在键盘上舞步的双手,以及岁月沧桑在其额 宇面颊谱写的咏叹调颤抖的线条。显而易见,这恰当 的摄影视角,不仅排除了室内摄影中难以驾驭的混合 光带来的困扰,而且使画面形象*洗练集中,影调* 质朴了,声影交融,化为视听的和声。 夜莺四啼 陈钢 我曾听过“中国夜莺”的四声咏叹,其音婉转, 从长城飞到巴黎,从上世纪飞到当今…… 那夜莺的“初啼”,该是从巴黎开始的。 李献敏在1945年特地为周小燕谱写了一部以中国 神话《蚌壳仙女》为题材的歌剧《蚌壳》。演出** 成功,之后,“中国之莺”的美誉就在巴黎、伦敦的 上空腾起。周小燕,这样一个从“蚌壳”里脱壳飞出 的“中国之莺”,不但用她的歌声感动了中国,而且 感动了世界。 20世纪中叶,上海的上空,盘旋着夜莺啼啭的歌 声,周小燕穿着黑丝绒旗袍的晚装,高唱着:“美丽 的夜晚,明亮亮的小月牙天上挂,百灵鸟儿,快快活 活轻声唱起来啦,嘎咕嘎咕……” 那第三阙“夜莺之歌”,则是一段被掐断了的华 彩乐章,“**”开始,我和周小燕先生被先后打入 “牛棚”。面对着无尽又无情的折磨,她却依然是那 样地坦然和从容。一次,音乐学院的“造反派”召开 全院“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大会”,轮到周小燕了 !“你不是老唱《夜莺》吗?你不是老爱‘嘎咕嘎咕 ’吗?那你现在就唱呀!嘎呀!……” 此时,电波中缓缓地传来了夜莺抒情的咏叹,可 是到了我们所期待听到那*精彩的花腔乐段时,广播 突然戛然而止,夜莺的啼鸣被粗暴地掐断了!他们不 让她唱下去,是因为他们害怕这声音,因为这声音会 划破这黑暗的上空,会呼唤喷薄而出的朝阳。他们想 丑化群英,却丑化了自己;他们想羞辱**,却使自 己陷入被羞辱的泥沼! “狂风有时尽,暴雨有时停,燕子归来时,满眼 都是春。”“**”后,夜莺的轻歌细雨化为阵阵声 浪,而周小燕,站在浪尖上推出一朵朵浪花——张建 一、廖昌永……他们是一批新的弄潮儿,他们追随着 海燕飞翔,而在前面领航的,还是那身轻如燕的周小 燕! 那个年代,那个不能忘怀的年代,曾经给我们留 下了多少的苦难和创伤,可也创造了多少不可思议的 奇迹——而其中*大的奇迹,莫过于出现了周小燕这 样的奇人! 意外的收获 林秉亮 2011年6月的**上午,我应邀前往周小燕先生 家中为她们师生拍摄合影。一进门,就被她家中浓重 的艺术氛围深深吸引住了。一到周先生讲课时,我又 被这位艺术大师不知疲倦、甘为人梯的教学精神深深 感染了,情不自禁从摄影包中取出相机。那天是阴天 ,光线较暗,但室内自然逆光下的周先生,轮廓鲜明 而又生动,她的神情随着学生的歌声时而深沉时而激 扬,她那饱含**的手势传神而丰富,瞬间发生的变 化真是妙不可言,激起了我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 摄影是靠光来做文章,逆光拍摄又是我偏爱的拍 摄手法,但要拍摄好一幅逆光下动态的摄影作品对拍 摄技术的要求是**高的,包括相机镜头的选用,相 机的光圈、速度,相机的iso及后期制作中软件的选 用,都需要深思熟虑。其次在画面构成中,我会尽量 寻找角度使光在画面中占的比例不要太大,往往光的 比例越小越金贵,少许的光*能突出重点起到以少胜 多的作用,在摄影用光的方法上,有一条经验叫“惜 光如金”,十分精辟。 不经意间“咔嚓咔嚓”的快门声有点儿干扰了教 学氛围,周先生轻声对我说:“差不多了,不要再拍 了。”但一发现令人激动的画面,我还是不由自主地 按动了快门。 当我把这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周先生眼前时,她非 常激动地说:“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还没有被拍过这 么生动的场面照片,以前我的丈夫张骏祥就喜欢用这 种光线给我拍照,你拍的每幅照片都像件艺术品,不 做画册,不搞展览可惜了。”事后周先生还打电话给 我朋友说:“我应该怎么报答林先生。”听了这些话 ,我有点儿**若惊了。以后几次碰到周先生,她都 会风趣地对人说:“林先生给我拍照,我叫他不要拍 了,他还是咔嚓咔嚓把我的怪样子全拍下来了。” 原本是拍摄合影照,却变成了难忘的摄影创作, 还成了周先生家中的常客,真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收获 ,萌生了我拍摄上海文化艺术界大师并举办摄影展览 的念想。 P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