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论丛

古代文化论丛
作者: 张崇琛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9.60
折扣购买: 古代文化论丛
ISBN: 9787100185073

作者简介

张崇琛,1943 年生于山东诸城,1967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师从著名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兰州大学教授、古代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兼任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荣誉会长、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及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古代文化及楚辞学、聊斋学、诸葛亮研究专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文化史》、《古代文化探微》、《楚辞文化研究》、《聊斋丛考》、《诸葛亮之人生与人格》、《中华家教宝库》(主编)、《名赋百篇评注》、《鹤园随笔》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内容简介

意趣?情趣?理趣 ——苏轼与酒 一、独饮得其意趣 苏轼不善饮酒,而且酒量也很小,然喜把盏。他在《和陶饮酒二十首》之《序》中说:“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在《书东皋子传后》中,苏轼还明确地讲到他的酒量:“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五合即半升。宋代一升合今664. 1 毫升,半升即332 毫升。如以重量计,则50 毫升酒约重一两,332 毫升实当今0. 664 斤也。而且,苏轼所饮之酒乃榨制酒即黄酒,并非今日之白酒(蒸馏酒)。黄酒的度数一般在12 度至18 度间,所以,倘按摄入的酒精量计,三斤黄酒才能相当今日的一斤白酒。因此,苏轼的0. 664 斤酒量,充其量也不过相当今日的二两多白酒而已。而这却是苏轼一天的酒量。难怪他要说“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了。 苏轼“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甚至“空杯亦常持”e,这是为什么呢?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得意忘味”,“内全其天,外寓于酒”。原来东坡也有点像他的前辈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也。那么,苏轼又要从饮酒中得到些什么样的意趣呢? ………… 二、共饮得其情趣 苏轼虽然喜欢饮酒,但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独饮,而是与朋友共饮。他的朋友中,既有达官贵人、贤士大夫,也有渔夫樵民、僧道百姓。而在与朋友共饮时,又最能显出苏轼的情趣。他在《书东皋子传后》中写道: (予)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 若予者,乃日有二升五 合,入野人、道士腹中矣。 事实也确是如此。我们读苏轼的作品,便常见他与人共饮的篇章。如在徐州时,便留有他与蜀人张师厚及王姓二少年月夜同饮杏花下的一首诗: 杏花飞帘散余春, 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棲残红。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静谧的春夜,明月当空,花影婆娑,清香沁人,苏轼置酒花间,在洞箫声中与友人一同赏月、品酒。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又是何等高雅的情趣!更饶有兴味的是,苏轼还借酒而生遐想:“山城酒薄不堪饮, 劝君且吸杯中月。”这既是与客的诗意调侃,更流露出苏轼此刻的高兴心情。而这才是苏轼的真性情。 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经典的精髓和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