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诗坛点将录校证

乾嘉诗坛点将录校证
作者: (清)舒位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1.70
折扣购买: 乾嘉诗坛点将录校证
ISBN: 9787550636170

作者简介

舒位(1765—1816),字立人,号铁云,自号铁云山人,小字犀禅。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生长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乾隆五十三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以馆幕 为生。博学,善书画,尤工诗、乐府,书各体皆工。诗与王昙、孙原湘齐名,有“三君”之称。所著有《瓶水斋诗集》《乾嘉诗坛点将录》等。 黄硕,男,1988年生,湖北洪湖人。上海大学文学博士,师从张寅彭教授研索清诗。现任教于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发表学术论文与散文随笔数十篇。

内容简介

①衛武公,春秋時衛國國君,以長壽著稱。《國語·楚語上》:“昔衛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猶箴儆於國。”此以比沈之年高德昭,受高宗禮遇,望重一時。按,《清史列傳》卷十九德潜本傳:“(乾隆)十四年,詔原品休致,賜人參、官帛,命有所著作,許寄京呈覽。”“是(十六年)冬,以祝皇太后六旬萬壽詣京。”“二十二年,上南巡,加禮部尚書銜。”“二十六年,詣京祝皇太后七旬萬壽,上命集在朝諸王文武及致仕大臣年七十以上者爲九老,凡三班,并繪圖,德潜列致仕九老之首。”此誠可謂國老儒宗。 ②文中子,隋末儒者王通。《新唐書·王勃傳》附及之:“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門人甚衆。嘗起漢、魏盡晋作書百二十篇,以續古《尚書》。後亡其序,有録無書者十篇。勃補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舊唐書》亦以通事附王勃傳後。按,王通被奉爲一代儒宗,門人甚衆,開一代人物。沈氏之地位差可比擬之。《中説》卷十後附杜淹《文中子詩家》:“門人自遠而至,河南董常、太山姚義、京兆杜淹、趙郡李靖、南陽程元、扶風竇威、河東薛收、中山賈瓊、清河房玄齡、巨鹿魏徵、太原温大雅、潁川陳叔達等,咸稱師北面,受王佐之道焉。如往來受業者,不可勝數,蓋千餘人。”陳康祺《郎潜紀聞二筆》卷八:“歸愚尚書主吴下壇坫時,門下士王光禄鳴盛、錢詹事大昕、王少寇昶、曹侍講仁虎、趙少卿文哲、吴舍人泰來、黄明府文蓮,彙刻吴中七子詩,以文章氣節重天下,談宗派者,至今稱頌。康祺以爲就今日論之,師徒著述,强半流傳,二王、錢、曹諸公,其才學實出歸愚上,而在當時,則陶成獎借,尚書未必無功。世之身負達尊,有氣力足以庇士者,其亦留心雅道,收桃李門墻之效哉。” ③《詩·衛風·淇奥》毛《序》:“《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聽其規諫,以禮自防,故能入相於周,美而作是詩也。”《詩·小雅·賓之初筵》毛《序》:“《賓之初筵》,衛武公刺時也。幽王荒廢,媟近小人,飲酒無度。天下化之,君臣上下,沈湎淫泆。武公既入而作是詩也。”《詩·大雅·抑》毛《序》:“《抑》,衛武公刺厲王,亦以自警也。”此即所謂“風雅有篇”。按,沈氏論詩、作詩,宗旨風雅。其《説詩晬語》卷上云:“詩之爲道,可以理性情,善倫物,感鬼神,設教邦國,應對諸侯,用如此其重也。”又云:“温柔敦厚,斯爲極則。”符葆森《國朝正雅集自序》言及沈氏云:“文慤論詩,以平和敦厚爲宗,故所選《别裁》諸集,皆秉斯旨,海内風氣爲之一變。掃蕪響,振古音,文慤之力也。”故贊以衛武公爲比,切其長壽外,或亦切之以《詩》篇。 ④王通於《隋書》、兩《唐書》無專傳,此似以比擬沈德潜詩壇地位。王氏《中説》仿《論語》而作,其人以孔子自居,其説力主復古,迂闊不切實際。舒、陳或以爲沈氏雖當時被奉爲宗師,門人甚衆;然其詩實不能傳,將無能自立於詩史。“實遵宸翰之寵題,洵備詞場之定論”之語,可爲注脚。按,當時非議沈詩者不乏其人。洪亮吉《北江詩話》卷四:“沈文慤之學古人也,全師其貌,而先已遺神。”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借論楊誠齋語以刺德潜,云:“楊誠齋曰:‘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余深愛其言。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勞人思婦率意言情之事,誰爲之格?誰爲之律?而今之談格調者能出其範圍否?况皋、禹之格不同乎《三百篇》,《國風》之格不同乎《雅》《頌》,格豈有一定哉!許渾云:‘吟詩好似成仙骨,骨裏無詩莫浪吟。’詩在骨不在格也。”此雖對德潜詩論而發,實亦并德潜之詩而刺之。後世於德潜詩持异議者,大抵與袁、洪所指一致。如潘清撰《挹翠樓詩話》卷一云:“沈歸愚論詩多在門面上講究,袁子才譏之是矣。”“當日論詩,天下推爲宗匠,想因其位高望重,得君之寵有加,故人無有議其後也。” ⑤《國策·燕策一》:“郭隗先生曰:‘……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况賢於隗者乎?豈遠千里哉?’於是昭王爲隗築宫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争凑燕。”此指高宗之尊沈氏,乃爲籠絡士林,開太平之世。按,高宗於德潜稠叠加恩,榮寵備至,古今罕覯。然詩學不過君臣遇合之名目,其真意乃在召致文士,彰闡潜幽,在政不在詩也。《清史稿》卷三百五德潜本傳:“十二年,命在上書房行走,遷禮部侍郎。是歲,上諭諸臣曰:‘沈德潜誠實謹厚,且憐其晚遇,是以稠叠加恩,以勵老成積學之士,初不因進詩而優擢也。’”則明白道破矣。 ⑥分别爲晁蓋生地、死地。此句似有爲沈蓋棺定論之意,即所謂“洵備詞場之定論”也。且晁蓋乃死於非命,見《水滸傳》第六十回;沈死後有僕碑之厄,贊語或暗以相擬。 ⑦沈生年爲康熙十二年。《沈德潜自訂年譜》(《沈歸愚詩文全集》卷首)康熙十二年癸丑條:“褚太夫人生子,即德潜。”又康熙四十年辛巳:“年二十九,館尤鳴佩家。太史西堂先生,鳴佩世父也。見予《北固懷古》《金陵咏古》及《景陽鐘歌》等篇,謂令嗣滄湄宫贊曰:‘此生他日詩名不在而輩下。’予聞之竊自恧也。” ⑧沈德潜《歸愚詩鈔》卷十二有五律四首,題爲《王新城尚書寄書尤滄湄宫贊書中垂問鄙人云横山門下尚有詩人不勝今昔之感末并述去官之由云與横山同受某公中傷此新城病中口授語也感賦四章末章兼志哀挽》。此事爲德潜生平一榮,言沈氏詩者必及之。郭麐《靈芬館詩話》卷三:“歸愚少問業於葉星期先生,傳其詩學。新城尚書寄友人書有云‘横山門下,尚有詩人’。歸愚見之竊喜自負。新城亡,爲詩哭之,實未見新城也。前輩宏獎之心與感知之意,均可想見也。” ⑨《沈德潜自訂年譜》乾隆元年丙辰條:“八月,應北闈試,不遇。九月,御試保和殿……予失寫題中字,以不合格。不遇。”三年戊午條:“八月省試,九月榜發,中第二名。至是共踏省門一十七回矣。”四年己未條:“二月,應春官試,中六十五名。……殿試,二甲第八。”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十八《沈文慤公事略》:“乾隆丙辰舉博學鴻詞科,未遇。戊午舉於鄉,年六十六矣。己未成進士。” ⑩《沈德潜自訂年譜》乾隆十四年己巳條:“(上)又云:‘賜汝扁額,原是“詩壇耆宿”,既而改“耆碩”。見年老之人,堅固自守,同於碩果不食,以後更發榮滋長也。’……明日恭進四詩,陛辭。良久,内侍出扁額一,御書一,緞綾各四匹,人參二斤,治噎丸一十六。” 为乾嘉诗坛健将排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