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无语/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沧桑无语/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作者: 王充闾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16.00
折扣价: 10.24
折扣购买: 沧桑无语/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ISBN: 9787547302255

作者简介

王充闾,当代散文作家,辽宁盘山人。大学毕业后当过中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后在省市领导机关工作。现为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兼任南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出版散文随笔集《清风自水》、《沧桑无语》、《春宽梦窄》、《淡写流年》、《何处是归程》、《成功者的劫难》、《沧浪之永》、《千秋叩问》、《龙墩上的悖论》等二十种,诗词集《鸿爪春泥》、《蘧庐吟草》,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另有“王充闽作品系列”七种、“王充闾文化散文丛书”三种。散文集《春宽梦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鲁迅文学奖”,《一生爱好是天然》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北方乡梦》译成英文、阿拉伯文;《沧桑无语》、《龙墩上的悖论》分别在台湾尔雅出版社、台湾知本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内容简介

另有一类隐士,实际是以隐逸作掩护,而从事最前沿的政治。他们绝 不与朝廷合作,以至处于尖锐对立状态,如殷朝末年的伯夷、叔齐。明末 的八大山人、王夫之、黄宗羲等。黄宗羲认为,没有亡国之痛就是无人心 ,遗民的责任是以不仕新朝、不予合作来表示抗议,但又不能止于抗议。 一味地“呼天抢地,纵酒祈死”,终究无济于事。所以,必须“不废当世 之务”,也就是要落到实际行动上。这些遗民中的隐士,往往以道德抉择 代替理性判断,有些人始于狂热而终于冷漠,最后由绝望堕入虚无。这种 人往往都是政治家、思想家。 至于以退为进、以隐求官者,如唐代的卢藏用之流。则不应纳于隐士 之列。若要算上,以备一格,也只能说是假隐士。据《旧唐书》本传和刘 肃《大唐新语·隐逸》篇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后未得调选,便先去长安南 面的终南山隐居,学炼气、辟谷之术,但心中却时刻结记着登龙入仕,被 人目为“随驾隐士”。后来,果然以隐士的高名被朝廷征聘,授官左拾遗 。卢藏用品格十分卑污,以谄媚权贵获讥于时。有道士名司马承祯者,尝 应召入京,届临还山之日,卢藏用想要夸耀一番自己曾经隐居的地方,便 指着终南山说:“这里面可是大有佳处啊!”司马承祯毫不客气,徐徐答 曰:“依我看来,不过是仕宦的捷径罢了。”从此,“终南捷径”就成了 从事政治投机的讽刺语。 隐士的话题,可谈的实在太多,,还是回到严子陵吧。 这里要提到两部书,一部是《古文观止》,里面选了范仲淹的《严先 生祠堂记》;另一部是田艺蘅的《留青日札》,载有朱元璋的《严光论》 。前者是人们所熟知的,在历代赞颂严子陵的诗文中,可说是调子最高昂 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真是至矣,尽矣, 无以复加矣。后者就十分生僻了,绝大多数人都未必知道朱元璋还能够撰 写史论,而且,着眼的居然是隐士严光!文章劈头就讲,严光的行迹,“ 古今以为奇哉,在朕则不然”。接着阐述理由:严光“之所以获钓者:君 恩也”,“假使赤眉、王郎、刘盆子等混淆未定之时,则光钓于何处?” 最后得出结论:“朕观当时之罪人,大者莫过严光、周党之徒环仕忘恩, 终无补报,可不恨欤!”斩钉截铁,切齿之声可闻。 其实,这种思想并不是这位朱皇帝发明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其《读 严子陵传》一诗中就曾写道: 客星何补双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朱元璋易曹操为赤眉等,用事更 显贴切。当然,他所师从的不是文弱的诚斋先生,而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 、专门为帝王提供对付士人权术的战国时的韩非。在韩非看来,许由、务 光、伯夷、叔齐之辈,都是些不听命令、不能使令的“不令之民”。他们 “赏之誉之不劝(不能受到鼓舞),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除之 !”恩威并用,软硬兼施,都无动于衷,那还怎么办?干脆杀掉。韩非首 创以思想罪、独立罪除杀隐士,后世付诸实践的代不乏人,朱元璋乃其尤 者。 看过严子陵祠堂和碑林之后,我曾想,应该把朱元璋这篇《严光论》 刻出来,让它与《严先生祠堂记》列在一起,使寻访钓台踪迹、研究隐逸 文化的人,对于古代中国如何对待隐士的问题,有个全面的理解。 其实,尊隐也好,反隐也好,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无非是维护统治 、巩固政权、治民驭下的两种相反相成的手段。不管推行哪一手,都是为 了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历史上,一般是把光武帝刘秀划为尊隐一派的。 他有一封《与子陵书》,是古代小品中的名篇,后人评说:“两汉诏令, 当以此为第一。”全文只有五句话:“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 何敢臣子陵哉!”但是,“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譬之疮瘠,须杖而行” 。我实在离不开你。——情辞恳切,语语动人。 光武帝还下过一个《以范升奏示公卿诏》。起因是这样的:太原隐士 周党被征召,面见光武帝时,自陈“愿守所志”,拒绝行臣下拜君之礼。 博士范升启奏,要求以“大不敬”罪惩治周党。光武帝在诏令中说,“伯 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结果,不但没有 加罪,还赐帛四十匹,遣归故里。朱元璋的文章,直接针对着严光和周党 这两个人,实际上,对于光武此举,也是大不以为然的。P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