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齐鲁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我和我的师友们
ISBN: 9787533342258
牟钟鉴,山东烟台人,1939年生。196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方向研究生毕业。1966年4月至1987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7年底至今,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宗教学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等。著有《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中国宗教通史》(合著)、《宗教·文艺·民俗》、《民族宗教学导论》(主编)、《老子新说》、《当代中国特色宗教理论探讨》、《新仁学构想》等十余部。发表《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儒、佛、道三教的结构与互补》、《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等四百余篇论文。获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
成长在烟台二中烟台北向大海,南临南山,市街东西狭 长,东面沿海通向牟平、威海,西面沿海通向蓬莱,西南沿公 路通向福山。主要名胜有芝采岛、烟台山、天后宫、养马岛、 毓璜顶、东西炮台等。烟台是鸦片战争后于1861年开埠的通商 口岸,只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它有鱼盐之利,陆海交通之 便,周边农村富庶,街面商铺鳞次栉比,气候适中,是座宜居 的中等城市,殷实人家的比重很高。 20世纪50年代,烟台有两所历史悠久的著名中学:一中, 坐落在市东区边沿山坡上;二中,坐落在市西区边沿毓磺顶 (连着市区的小山陵)上。毓磺顶山顶有小蓬莱阁,其下是玉 皇庙,属于道教,亭阁错落,花木繁茂,是一处风景区。每逢 正月十五,那里举行请玉皇活动的庙会,从山顶顺着坡度很大 的北路和西路,直至山下,布满了商贸摊点,摆放着各色年 货,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烟台二中坐落在蓬莱阁南面脚下平 缓处,校区南边连着南山山麓,东北边可以睁望市区和大海, 具有得天独厚的秀美。二中的前身是基督教教会办的益文学 校,第一任校长郭显德。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烟台市立第二中 学,是山东省重点中学,校区宽阔,设备齐全,教师水平一 流,学校风气纯正,学生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开初只有初中 部,1953年设高中部。第一任校长杨鲁光,第二任校长毕庶 山。教导主任先后有矫正三、宋延年、张承先。初中老师印象 深刻的有牟新山、王自然、李琪,还有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张从 蓉。高中老师,语文课是蒲修源、梁威国,历史课是谭思忠, 化学课是安家骥,物理课是李以普、李华南,几何课是王明 达,三角课是胡乃懿,代数课是张理遂、田玉芷,生物课是李 乐山,俄语课是钟老师,地理课是于培霖,体育课是马钧鉴、 袁懋宣,音乐课是李友起,医务室是车书堂,其他一些老师的 姓名记不清了。对我影响较大的有毕校长、张老师(承先)、 蒲老师、谭老师和车老师。车老师是校医务室大夫,与同学们 的关系超出一般医患关系,可以说亲如一家,同学们常去他家 聊天,有时还蹭吃的,他不但关心同学的健康,还经常告诉同 学如何保持好的心态,同学也愿意把心里话向他诉说。 1951年到1957年,我十二岁到十八岁,从初一读到高三 毕业。这六年是烟台二中蓬勃发展、充满朝气的最好时期。虽 然校领导很少在口头上宣讲新的教育方针,但在教育实践上却 认真推行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 全面发展,学习生活生动活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创造性都能得到很好发挥。其原因,一是学校道德风尚 好、学习空气浓、师生关系密切;二是课堂教学生动多样,既 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又注重启发自觉和课外阅读;三是重视课 余文娱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才艺,使学校生活丰富多 彩。 我在初中是15级一班,同学大都来自郊区农村,高中是高 三级二班、市里的同学增加了一些,但农村同学仍过半数,生 活清苦,学习却普遍刻苦。家境困难的享受助学金,每月六 元,刚够学校食堂的伙食费。吃的是玉米饼子和地瓜,每人半 勺煮菜。我在往返芝水与烟台的公路上,喝自带的水壶水,舍 不得在路旁买一碗5分钱的炒面冲水。学生免费住在学校东墙 下坡集体宿舍里,被褥自己带来,一屋十几个人,打通铺,一 人睡处不到一米宽,夏天闷热,冬天不让生火炉(怕煤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