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乡愁/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

蓝色乡愁/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
作者: (奥地利)方丽娜|总主编:(美国)江岚
出版社: 鹭江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8.30
折扣购买: 蓝色乡愁/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
ISBN: 9787545913415

作者简介

方丽娜,祖籍河南商丘,现居奥地利维也纳。早年毕业于商丘师院英语系,曾供职于商丘市政府外事办公室、旅游局。1998年赴奥地利多瑙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鲁迅文学院第十三届作家高研班学员。曾任《地球村》杂志副主编、《奥地利中国人报》主编。现为《欧洲时报》特约记者、欧洲华文作家协会理事、奥中文化媒体联合会秘书长、维也纳孔子学院中文教育中心教员。 至今发表小说和散文60余万字。著有散文集《远方有诗意》《漂泊者的奇遇》;中短篇小说集《蝴蝶飞过的村庄》入选“中国文学新力量:海外华文女作家小说精选”。小说和散文常见于《作家》《十月》《中国作家》《小说月报·原创版》《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散文选刊》等。部分作品收入《世界华人作家》《欧洲华人作家文集》和《欧洲暨纽澳华文女作家选集》等。 散文《云中漫步》获首届“欧洲华文征文”大赛一等奖;小说《婚事》获“黔台杯·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优秀奖,并入选《2013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散文《阿尔卑斯圆梦时》获第二届“文化中国·四海文馨”全球散文大赛优秀奖。

内容简介

茉莉情结 在满大街咖啡飘香的维也纳城里,我还未见到过 一家专业茶馆。这不免让人沮丧。尽管每家咖啡馆里 都备足了形形色色的茶——印度红茶,目本米茶,阿 拉伯黑茶,以及酸酸甜甜的欧洲果茶。有一次,我执 意点名要喝中国茶,温文尔雅的侍者,当即捧出一个 雅致的茶单来,递到我手上。在中国茶的名下,我终 于找到了两样:茉莉花茶和姜茶。 国人品茶惯于瞅茶色,而欧洲人喝茶则喜欢闻茶 香,因而茉莉花茶在他们的心目中独占“茶王”许多 年。此外,茉莉花茶里流淌着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深 情缱绻,由音乐到花香乃至到茶香,让他们瞬间陶醉 ,并陷入滔滔遐思。这很符合欧洲人的思维,一旦接 受了,便根深蒂固。而姜茶呢,则伴随着他们对中餐 和中药的赏识。中餐里常常吃到的姜片,那独特的辛 辣味很抓人,叉听说可以强身健体,便很快成了他们 争相接纳的新贵。 几年来,为了向交情深厚的奥地利朋友普及一下 现代中国的茶品,我总是义无反顾地携一套小巧的中 国茶具,外加一盒精装安溪铁观音,频频出入朋友们 的生日晚宴,或者乔迁致喜的冷餐会上。我不能忍受 这帮可爱的家伙,对中国茶的认知和欣赏,只停留于 暗香浮动的茉莉香片上。因而每次,趁对方揭开礼品 盒,并做出激动得大惊失色的样子时,我便不失时机 递上一句:这是顶好的中国茶,仔细品尝啊! 再次碰面时,朋友们多半会眉飞色舞且郑重其事 地,向我描述铁观音带给他们的美妙感受,那色泽, 那醇香,那韵味,的确不是莱莉花茶可以比拟的,真 不知道,竟有这样好的中国茶呢! 虽然铁观音在祖国,还算不上首屈一指,但对于 万里之外的欧洲人来说,能从茉莉花茶过渡到铁观音 ,已经可喜可贺了。 不久前,我在西伯利亚的东方快车上结识了一位 名叫“Jasmine”(茉莉花) 的英国老人。七月的 西伯利亚,窗外是流动的草场和凝固的黑土地。黄昏 日落后的地平线上,密布的白桦林模糊成一片黑魃魃 的山脉。晚餐桌上,一位身材修长脸也长的英格兰老 太太,刚好坐在我的对面。她衣着华贵,头上扣一顶 插着白色羽毛的礼帽。为了固定座次,火车的餐桌上 贴上了乘客的姓名。当我看到餐桌对面清晰标有 Jasmine这个名子时,还以为今晚供应的饮料是“茉 莉花茶”呢。 面对我的好奇,老太太不紧不慢地给我讲了一段 她爷爷与中国茶的故事。 那是一六五八年,伦敦报纸第一次为茶隆重打出 广告,称之为“中国饮品”。英格兰的天祥洋行,是 最先从中国进口茶叶到英国的公司。每当载着中国新 茶的远洋货轮停靠在伦敦码头,都会引来英国茶客的 一片骚动。茶叶从上海出发,途径印度洋、红海和地 中海,继而横跨英吉利海峡,缓缓抵达英国海岸。那 茶叶的行情,便随着英国人对下午茶的极度钟爱,一 路暴涨。 茉莉花的爷爷是天祥洋行的第三代进口商。 茉莉花出生那天,爷爷正端坐在上海外滩的汇中 饭店里,和一位中国淑女边喝茶,边聊天。爷爷是迷 恋中国的茉莉花香呢,还是真的爱喝茉莉花茶?她至 今也不清楚。但父亲接受了远在中国的爷爷的指令, 给他心爱的孙女取了这个意味深长的名字。 茉莉花太太呷了一口俄罗斯红茶,晃着脑袋神秘 地说:知道吗,中国茶最初到了伦敦港以后,是靠骆 驼队运到俄国的,要走上好几个月呢。茶叶装在麻袋 里,驮在骆驼背上,一路艰辛跋涉,骆驼因劳累出了 许多汗,潮气透过麻袋渗进茶叶里,那茶叶便添了一 种特殊风味。俄国人对这种味道习以为常,甚至有了 依赖感。火车发明以后,英国人随即采用更加快捷的 铁路运输,来运送茶叶,却招来俄国用户的一片抱怨 : 你们的茶叶有问题,味道不纯正。 为了恢复原来的风味,爷爷的天祥公司,就往每 块茶砖里放一撮骆驼毛。说到这里,茉莉花已笑得前 仰后合,头上的羽毛抖得似风中的花枝,摇曳生姿。 俄国人酷爱中国茶,只要喝得起,就喝。茉莉花继续 说,爷爷从中国回来之后,最看不惯那些往茶里放牛 奶和柠檬的英国人。他总说,只有野蛮人才会用这些 小零碎,来糟蹋真正的中国茶。 为什么英国人把饮茶时间定在下午四点钟呢?我 问。这习惯,连英国殖民地的猴子们都晓得。记得有 一年冬季,我在印度洋边的蒙巴萨度假,每到下午四 点,酒店的园子里便摆出各种各样的茶点,这个时候 ,成群结队的猴子携家带口地涌过来,蹭吃蹭喝,就 连那些彪悍的黑人侍者,也拿它们没办法。 老太太扬起骆驼一样的脖颈,笑呵呵地说:这习 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始了。英国园子多,水草 丰美,坐在花木扶疏的园子里,把午餐之后到晚餐之 间(英国人晚餐通常在八点钟) 的漫长时光,全消 磨在一杯好茶、两盘甜点中,连同几只悠扬的曲子, 是何等的人生享受啊! 听着听着,我的眼前霎时浮现出米黄色的糖罐, 奶罐,和做得像宝石一样五颜六色的小甜点来。其实 ,不独是英国,整个欧洲的家家户户,都十分倾心于 下午茶的宁静与闲适。无论古典还是时尚,无论乡村 还是城镇,烤上一块蛋糕,约上几个朋友和家人一道 ,守着一壶咖啡和酽酽的浓茶,安然静享这份生活的 馈赠,已是欧洲人生命中的一部分。 P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