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朱光潜卷)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朱光潜卷)
作者: 朱光潜|编者:宛小平|总主编:金雅
出版社: 中国文联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43.20
折扣购买: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朱光潜卷)
ISBN: 9787519016814

作者简介

宛小平,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内容简介

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讨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 在收尾这一节中,我提议约略说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 。 我在开章明义时就着重美感态度和实用态度的分 别,以及艺术和实际人生之中所应有的距离,如果话 说到这里为止,你也许误解我把艺术和人生看成漠不 相关的两件事。我的意思并不如此。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 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 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 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 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 冲突的。“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窄狭。 一般人的错误在把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 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 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 “实际人生”的小范围里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 ,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 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 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地说,离 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 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 ,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 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 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 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 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 ”,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 ,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 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 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 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 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 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 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 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 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 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 ,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 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 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 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 术的杰作。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 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 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 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 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生又随时地变迁而生 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 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 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 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 。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 。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 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 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 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 ,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入嫌恶。在西施是创 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 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 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 ,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 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 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俗语说得好:“惟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 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 ,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 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 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 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 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 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 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 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 不美之感。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藏了几多行 尸走肉?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 生活中的“苟且者”,都缺乏艺术家在创造时所应有 的良心。像柏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 ”,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 半都是不艺术的。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