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教育
原售价: 79.90
折扣价: 51.90
折扣购买: 更少但更好的养育法
ISBN: 9787572272929
薛巧巧 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英国女王大学教育学博士。主持课题包括四川省社科“十三五”规划基地重大项目。参研项目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成都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成都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特聘专家,中国教师研修网授课专家,国家级教师培训授课专家,多所中小学的校聘专家,四川电视台《享学》和《第四直播间》特邀嘉宾。 出版专著《倾听儿童:理念·方法·运用》;主讲在线课程《更少但更好的精要育儿法》和精读班《准备》。
孩子为什么会偷懒? 人为什么会偷懒呢?因为人类的大脑,这个占人类体重不到 3% 的器官却要消耗人体 20% 左右的能量!由于大脑一刻不停在工作,从人们能够意识到的处理日常事务,到意识不到的呼吸和消化,这些纷繁复杂的事务让大脑消耗大量能量。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原始人靠猎获野兽填饱肚子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所以大脑为了节约能量就进化出了一个功能:抓住一切机会休息,表现出来就是放空、走神等状态。而且人们在选择复杂任务或简单任务时,天然就更倾向于简单任务,因为简单任务更节省体能。 所以,当父母看到孩子回到家不想立刻做作业而选择玩游戏甚至做家务时,看到孩子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时,不应该就此认定他是个偷懒、没恒心的坏孩子,更不需要就此上纲上线,指责发火。 父母累的时候不也是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吗?明知道还有工作没完成,也要先刷一会儿手机;明知道应该坚持运动,却在办完卡之后就再也没有光顾过健身房……如果有一个摄像头把父母一天的行为记录下来,可能会发现他们不做正事的“滑水”和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的行径并不鲜见,甚至可能比孩子更多。父母常常对自己的怠惰视而不见,对孩子的懒散却金刚怒目,锱铢必较。 “懒”其实并非一件绝对的坏事,这种进化而来的天性让人们得以保存能量,繁衍生息;它不是某类人的专有特点,大多数正常孩子都如此,甚至大多数成人亦如此,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当然,这并不是要让父母对“懒”举手投降,或者对孩子的“懒”听之任之,而是要让父母避免过度反应,不要对孩子的正常表现过分苛责。 针对偷懒的对策:四种感受,四种方法 如何解决“懒”这个问题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天性对抗天性。毕竟,人类能进化到地球食物链的顶端,靠的不仅是消极地保存能量,还有支撑我们发挥聪明才智、主动出击的好奇心、求知欲、荣誉感和成就感等。比如,做作业推三阻四的孩子搭乐高却可以孜孜不倦;钢琴练到一半就想溜走的孩子,踢起足球来却可能百折不挠。父母找到孩子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对症下药,精心引导,就会让孩子的 内在动力战胜天然的惰性。问一问孩子是否有下列感受,父母可以借此找到孩子懒于学习的主要原因,以便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干预: ·我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我只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觉得学习没有意思。 ·我常常觉得学习任务太过困难,导致我不想学习。 ·我很努力,但学习表现很差,所以我不想学习。 虽然以上感受都会导致孩子在学业上表现懒散,但背后的原因是不同的,因此需要不同对策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对策一: “小事做起”激发法 如果孩子不仅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在生活中也无精打采,那么孩子多半是由于缺乏个人的效能感和价值感,对生活丧失了热情,这时候父母需要让孩子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让他把一件一件简单的小事做成,从而感受到做成一件事情的满足感和获得感,也意识到做成一件事情需要付出努力与坚持。我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小事做起”激发法。使用这种办法有两个关键:一是具有“支架”功能的任务要足够小,足够容易,如洗碗、扫地、整理房间或者书包,总之是孩子不会拒绝的简单任务;二是在孩子完成后要立刻肯定他的付出,如“太棒了,你又帮妈妈节省了很多时间”“真是个自给自足的大孩子了”,等等。此外,父母还可以协助他及时明确当时的感受,如问问他:“房间焕然一新,感觉怎么样?”不用强求孩子回答,但是将这个原则一以贯之,孩子慢慢就会从完成简单任务逐渐过渡到适应复杂任务,并且体会到做好一件事情带来的愉悦。 (案例略) 对策二:“声东击西”转化法 如果孩子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充满热情,只是对学习缺乏兴趣,究其原因,多半是枯燥的学习内容让孩子看不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找不到学习本身的意义,从而对学习望而却步。事实上,人类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逐渐积累而成的。父母得让孩子明白要学习的各个科目不是为了折磨他们而存在的,而是为了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但是说教是没有用的,父母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观察。确定孩子当前最喜欢或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比如贴纸、玩偶、动漫…… 甚至游戏也行。 第二步是引导。鼓励孩子把喜欢的东西研究到极致。尝试用下面这类问题引导他在玩中去研究:一、你为什么喜欢它,它的魅力在哪里?二、你认为它是如何生产、制造的,它产生了什么影响?或者它 可以如何分类,不同的类别包括什么?又或者它能让你产生一些什么联想?三、你认为它的意义何在,为我们提供了什么价值?四、了解这些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相信我,做好这些不是“不务正业”,而是一个典型的学习过程。与其担心孩子迷恋游戏,不如把游戏背后的原理告诉他。 (案例略) 对策三:“任务分解”支持法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确是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了,才在“想要学好却学不好”的纠结中逐渐放弃学习。其实,几乎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很害怕落后,外在的压力加上内心的焦虑,让孩子以表现“我不想”来掩盖自己的“我不能”。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能“佛系”,而是要引导孩子学会分解任务,由易而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用“课后任务分解表”,遵循完成学习任务的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整体规划:回家后不要盲目地拿到什么作业就做什么,而要先梳理所有作业,按照当天各科作业的内容和难度,确定完成每科作业的先后顺序和大概时间。第二个原则是先易后难:在完成单个学科的任务时,要遵循先完成熟悉的、耗时少的,再完成生疏的、耗时多的原则;要给每个难以完成的任务设定最长耗费时间,一旦超过这个时间就果断放弃,不影响完成余下的任务。 (案例略) 对策四:“扮猪吃虎”鼓励法 由于现行班级授课制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节奏和情绪,于是总会有“学优生”和“学困生”。一般“学困生”很难向“学优生”转化,主要原因就是消极固化的自我认知制约了孩子付出努力的信心和决心。 父母要承担起让孩子获得成就感的重任。有一句话叫作“成人退一步,孩子才能进一步”。这句话不仅可以用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也同样适用于帮助孩子发现学习的价值感和成就感。父母可以对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所有或者部分内容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明显的能力不足,从而请求他们将学到的东西分享和传授给自己,这样一来孩子不仅重塑了自尊,获得了成就感,也因为由学变教而能更好地掌握了知识。 (案例略) 为父母面临的新挑战提供解决方案,让家庭教育“减量提质” 在“双减”政策下,让家庭教育抓住成长的本质,做到“更少但更好”,既减轻父母和孩子的负担,又让父母达到更好的养育效果。 由主持教育政策规划课题的教育专家撰写 作者是英国女王大学教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主持着四川省社科“十三五”规划基地教育方向的重大项目,也是多所中小学的长期校聘专家;作者也是一名小学生家长,是养育专家中更懂教育政策的人,也是教育学者中更懂父母期待的人。 法》《准备》。 针对中国家庭的养育难题,提供了一套系统实用的解决方案 剖析中国家庭的6个常见养育迷思,给出3个与时俱进的关键养育法则,开发了4个适合中国亲子关系的日常沟通诀窍,帮助父母化解孩子“调皮惹事”“懒散拖延”“学习吃力”“电子产品上瘾”“行为叛逆”这5个常见的“问题”。 10多位知名小学校长齐声推荐 四川省委原副书记张中伟题词推荐; 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原副书记唐朝纪撰文作序;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黄敏洁、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小学校长董先惠、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校长龚雪梅、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小学校长雷春、成都哈密尔顿麓湖小学校长黄丽娟、成都市盐道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兰艺、成都市马家沟小学校长陈平、成都市天涯石小学昭忠祠分校校长黄彬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慧源校区执行校长何琳、成都市锦官驿小学校长程科、成都市天涯石小学逸景分校副校长于扬、成都市西体路小学校长李静齐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