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挑战

青春期挑战
作者: 张向葵、张天羽、于文思编著
出版社: 天天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4.80
折扣购买: 青春期挑战
ISBN: 9787501622702

作者简介

张向葵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原委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长期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发表论文二百六十余篇, 为全国中小学教师、家长、学生讲座千余次,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儿童心理学专家。

内容简介

怎么避免孩子深陷“饭圈文化”? 当时的他们身上是国家,现在的我们身上是未来。 ——《觉醒年代》 表现:盲目竖立偶像,疯狂“应援爱豆”,偏离主流价值导向。 常见指数:★★★★ 影响:孩子们对“饭圈文化”的沉迷好似一场迷失的狂欢, 罕见的满足带来了虚假的“独立快感”,他们的思维会趋于 二元对立的理想化,群体意识趋于非此即彼的极端化,进而 产生紊乱的自我感知。但这场无法自拔的派对终归是一场不 合时宜的“虚拟游戏”而已。 “饭圈文化”是追星文化的衍生物之一,更是青少年亚文 化的典型代表。在“饭圈”语境中,孩子有自己喜欢的“爱豆 (偶像)”,并会自发地形成偶像与粉丝共同组成的社会圈层,由“粉头(粉丝头目)”和各公共平台的偶像维护者们组成了层级严明的团体,而普通粉丝则在“粉头”们的带领下陷入对偶像失去理智的喜爱中。这种情况看似危急却不能直接“下猛药”, 与其直接否定孩子的喜好,不如先了解一下孩子究竟为何沉迷 “饭圈”?将心比心,谁在年轻时不曾喜欢过帅气的歌手、演 员?或许在很多年前,你们可能也在因为买不到一盘心仪歌手 的磁带而抓狂呢!人的一生总不免要融入种种圈子,每个圈子 都会塑造不同的“自我”,而“饭圈”只是追星的变种,在狂 热“打 call”的背后,也是我们不曾认识的、独特的“青少年自我”。还是让我们深入“饭圈”内部一探究竟吧。 偶像,或许是我心目中“完美”的代言人(依恋心理) 认同式依恋 孩子们将想象中的理想生活寄托于偶像身上,全力为偶像“打 call”。比如,在微博上为偶像疯狂刷屏,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把偶像当作“理想自我”。其实,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 对人或事的喜爱和厌恶都很纯粹,他们会接近自己认为的美好, 而偶像就是这世间一切美好想象的具象化。于是,对偶像的崇 拜成为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虚拟体验。若家长 对这份喜爱“迎头痛击”,恐怕无法让他们理智,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造成“过度依恋”。要想改善孩子的“疯狂”, 不妨同他聊聊:“你的偶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与孩子在交 流互动中一起讨论对“偶像”的定义和理解,分析偶像身上到底哪里值得孩子学习,是其品格和精神,还是出色的唱功、演技?尊重孩子才是让他们打开心扉的第一步。“如果你喜欢的偶像在舞台上熠熠生辉,那你一定也能够在漫漫人生路上闪闪发光”。 情感卷入 被唤醒的情感会进一步强化行为。孩子们会因为喜欢某位明星而一掷千金,“饭圈术语”也叫“应援”。多次购买偶像的歌曲、杂志,以此来展示自己在饭圈中的购买力,进而得到更多人的崇拜,并投入更多的金钱。不知道作为家长的你,若遇到这种情况,第一反应是不是没收零花钱呢?但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到头来还是会一场空。或许你可以这样做:在了解孩子为何喜欢这位明星的同时,与他进一步探讨零花钱的使用分配计划,如果全部用来购买明星的周边产品,那便不会有多余的资金来满足自己的日常需要。若你愿意耐心引导,我相信你会发现孩子在慢慢改变。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远比直接控制行为更奏效。 身处“饭圈”,我会感到被认可(被认可的心理需求) 认同感和归属感 孩子们因对偶像的喜爱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志同道合”的小团体,团体内部相同的价值观念给孩子们带来了认同感和归属感,以至于深陷其中,产生“圈内话语至上”的现象。跟风偶像的穿搭、模仿偶像的言谈举止,内化偶像的价值观等。 在心态上,他们可能会排斥其他同类偶像(“饭圈”称为“对家”)的粉丝,形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极端心理。要知道,集体共识很容易形成狂热的崇拜心理。如果我们逆向思考:孩子若是在现实中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还会依赖于虚拟的圈层认同吗?每个人都希望被认可,作为家长,你可否愿意回忆一下,当孩子第一次兴冲冲地与你分享他喜欢的明星时,你是否认真倾听并给予了回应呢?“饭圈”不可怕,重要的是防止深陷圈层。下一次,当你想要否定孩子的时候,请先停顿几秒钟,给自己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也给孩子留一些表达的机会,你的反馈是给予孩子的重要认可。不要着急,请慢慢找回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知道,孩子与我们既亲密又彼此独立。 群体价值迷失 当个体归属于群体后,其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便取决于群体之间的比较。孩子在“饭圈”中感受到被簇拥的满足感时,便能够为了偶像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偶像能否在竞争活动中胜利,既关乎“饭圈”群体的荣辱,又关乎每个伙伴的自尊。孩子们在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也被“饭圈规则”所绑架。 社会由各种团体组成,也永远有种种规则来约束、规范其成员的行为与心理,有“大众”就必然会有“小众”,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一。就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你在尽可能给予孩子尊重的基础上,也要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群体的满足不仅仅局限于网络世界,请带着你的孩子共同参与线下的群体活动,去了解脱掉网络外衣之下的真实人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帮助孩子理解:网上那些被自己攻击的人,也许是和自己一样的孩子,而不是幻想中的敌人;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阅读历史类书籍,用史实让孩子明白,“当饭圈思维扩展到国家层面将带来哪些不可挽回的损失”;抑或全家来一个“今夕偶像大比拼”,找出你年轻时贴过的海报、买过的磁带、珍藏的歌词本,或是找出当年那些偶像出演的电影,让孩子明白,“江山代有偶像出,各领风骚一时间”。真实的社会体验、父母的适度陪伴能够带给孩子更深的社会理解:“偶像文化从古至今,有人因之生,有人为之迷,我们都会经历,但智者绝不会永远合众与盲从。” 从部落图腾到精神领袖,偶像崇拜在人类社会中存留已久。 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信息传播方式的疾速变革下,偶像崇拜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复杂化,也更极端化。青少年大约在十至十一岁的时候,开始渴望从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控制;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并建立自我认同,他们开始进一步探索世界, 尝试未知事物,而对偶像的崇拜成为他们追求理想自我的一种 特殊形式。孩子们认为喜欢的偶像能带给自己激励,而这种感 情包含了认同、依恋以及外化形成的行为倾向。喜欢是复杂的 情感,对偶像的痴迷更是孩子自我创设的人生目标之一。或许, 你的尊重、理解和适度引导才是孩子们在这场“虚拟游戏”中 获胜的终极武器。希望在家长的引导下,“那些追逐着光的人”, 最终也能散发出自己的光芒。 写给孩子的信 嗨,九儿: 这不是一封板着脸的“说教信”,而是一次你我之间没有隔阂的交谈,所以我也叫你“九儿”,这个你在“饭圈”中的昵称。这个名字是班级同学赠予你的“爱称”,你一定 是非常喜欢,才会在网上用这个名字为你的偶像“冲锋陷 阵”。可我真的没有想到,前两天摔坏你家“哥哥”的立牌 会让你哭得那么伤心。我才知道,原来这种小摆件叫“周 边”,摆上一个就是你们“团结”在“爱豆”周围的证明。 为了弥补我的冒失,最新的立牌已在路上,还是官方正版的 限量款哦,为了买到它,妈妈还认真做了一番功课呢。过几 天请查收,我的九儿姑娘! 其实妈妈一直都知道你有挚爱的明星,高中三年你对他 的喜爱我们也都看在眼里。只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你常 常对着手机眉头紧锁,我们之间的交流也因你的情绪波动而 起伏不定。不知道你有留意过吗?最近这几个月你的零用钱 总是不停地超支,原本能够合理分配零用钱的九儿姑娘到底 发生了什么?看到这里,或许你能够理解我的困惑吧。直到 我整理房间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书房里堆满的画册、海报 和一箱子我看不懂的小摆件、小模型、专辑等,才恍然大悟。我承认,在那个时候,我也不淡定了,它们明明大同小异,你却搞出了整整一箱。所以,我不听你的任何解释,直接把你书桌上最显眼的那个立牌摔在了地上。现在回想起来,向来自诩优雅的妈妈,确实有些不理智了。 妈妈从来不想掌控你的一切,也许你依然觉得妈妈的解释很苍白,但既然已经看到这里了,九儿不妨继续往下看看。我知道你也属于“饭圈女孩”,在那里你和其他伙伴们一样,有着对偶像相同的喜欢和类似的期待。我也知道,最近你们的“哥哥”参加了一个综艺比赛,你很希望他拔得头筹,所以才不断地为他打榜、应援。可是你应该知道,每一 场比赛、每一次游戏都有规则,胜败乃兵家常事,夺冠也并非仅靠打榜。或许我们可以理性思考一下,你喜欢他这么多年,我相信你在偶像身上能够获得让你坚持努力的动力,可如果你失去理智甚至在“饭圈”中变得极端,进而做出在网络中伤害他人的事情,那我能否这样认为:曾经照耀你的光, 带给你的并非全部都是前进的力量?当你的喜欢无形中成为你的人际关系、生活和情绪的负担时,那是否就要考虑需要 调整喜欢的方式了呢?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面对面探讨一下你关注的这场比赛。我很好奇,除了赛制规则,你会不会也关注和你的偶像同样出色的人?我们都有各自的喜好,但妈妈怕饭圈思维会阻碍你看到其他人的好。电影《一代宗师》里说:“人要往远看,过了山,眼界就开阔了。”就算是你的偶像他也需要进步,不然他怎么为我的九儿“充电”,带给你新的力量呢?当然,你的零用钱分配方案我也非常想参与其中,因为你有喜欢的偶像,我有心爱的宝贝女儿,在不打破原则的情况下,我想和你一起分配零用钱,就当是妈妈陪你一起追星吧。 我相信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这样一个人,他不属于你,但他之于你,像光一样。妈妈在少女时代也曾有过喜欢的偶像,抄歌词、买贴纸、买磁带,虽然没有你们的圈子,却也收获了不少小姐妹。可喜爱不是沉迷,执着不是孤立,追求不是盲从。九儿,你该去借偶像的光点亮自己,而不是在沉迷中泯然众人。“爱豆”是“idol”的音译,这本是一个西方词语,意为矗立在教堂中的神像。可我们中国人更相信人的力量,更相信奋斗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山拦路就移山,海有浪就填海,天塌了就补天。中华民族不是没有偶 像,这个民族的品质是把自己铸就成偶像。孩子,终有一天你不会再如今天这般迷恋那个眼里有光的少年,可妈妈希望到那时,你自己已经成为闪闪发光的人,那一定是你喜欢的自己: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爱你的妈妈 ☆一本符合父母“口味”的书。优美柔软的笔触,娓娓道来的话语,几十篇写给儿女的家书,打开了几十扇窗口,实现了两代人 “同频共振”,为亲子沟通提供范本。 ☆一本贴近父母心理需求的书。文字通俗易懂,“提出问题、剖析成因、提出建议”环环相扣,并附15个专业心理量表。不仅丰富父母关于青少年发展的知识,而且能帮助父母确认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帮助家长们解决“如何理解孩子,如何认识自己”等问题,辅助塑造家长和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思考方式。 ☆一本关于如何胜任父母角色的书。直截了当的方法、循序渐进的对策,互动式的写作风格,帮助读者剖析在亲子教养方面有意、无意犯下的错误,其深层的心理根源,看清亲子关系是如何变质的以及过错之后如何及时补救,恢复裂痕。学会用心倾听,培养情绪稳定的孩子;学会处理亲子间的感受,让孩子在和谐的关系中成长;学会打破恶性循环,避免把大家曾经吃过的苦复制到孩子身上;学会正确激励与养育,让亲子关系变成孩子一生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