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乌拉我的故乡(共2册)(精)

汗乌拉我的故乡(共2册)(精)
作者: 张承志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46.70
折扣购买: 汗乌拉我的故乡(共2册)(精)
ISBN: 9787205090302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阿尔丁夫牙牙学语 1 若不是这些年,知识青年怀旧的风潮一阵紧似一 阵,若非他们编辑的实录笔记裹挟了我,如下这一首 儿歌,我是不会把它翻出来,编人文集的。 干吗呀?怎么啦?瞧他们问得天真无邪。好像问 题从不存在,好像这个话题是蓝天白云。我怎么能跟 他说:哥们,写那点事儿招人讨厌!…… 三十年前,在我匹马单*描写*原的时候,童言 无忌的抒发,不意撞上了一面透明的墙。那正是对革 命实施否定的大潮,由远及近方兴未艾的时候,怀疑 浪漫厌恶信仰的认识,正在秋风落叶一般扫荡和普及 。它成为一种语境后也变作了无形的权力,持续地给 异类以压力。 我该留意别夸大。但那一段历史影响巨大。因为 渐渐地,宽容或讨论的气氛稀薄了,暗示在游荡。肤 浅的思潮,借知识分子的网络蔓延开来。对资本主义 的皈依,成了一种真理的标准,甚至一种强迫。那时 的一些人有一种汹汹的自负,坚信真理已被实践检验 完毕,想不通怎么还会存在异议。愈是知名的知识分 子,愈像业余的警察;他们大睁着良心的眼睛,搜寻 残余的革命*。 所以,无论对知识青年或是对蒙古牧民,我已不 能讲清——拒*加入对革命的诅咒、赞美异族和自己 经历的生活,究竟怎么就不合时宜。 是的,弥漫而挥之不去的正统主义和侏儒心理, 总是质疑外族异类的感*。年轻的我掂量着轻重,把 单薄的篇什藏起。若非为了躲避打碎,至少为了不* 玷污。 后来,在*原知识青年执着的怀念中,一切又缓 慢地发生了改变。无数昔*伙伴对*原的情感,无数 因秩序打破陷入个人的深刻困难的、普通人的真挚情 感,又占据了思想的主流。他们征集当年的文稿,把 我的小诗收了进去。只是,印着这支儿歌的一页纸, 依然单薄得一阵风就能把它撕破。能把它拿出去么, 让它迎着驳难与刁难、阅读和审视? 2 1972年离开*原的时分,那些天涌涨波澜的思绪 ,撞开了心里紧闭的某一扇渴望写作的闸门。记得大 概就是自那一年始,我暗自涂抹,几次写过几篇类似 笔记、*像回忆的东西。 那时的我,说来可笑,别说谁是艾青海明威,我 连小说散文是什么都不懂。先在重理轻文的清华附中 被洗脑,后在唯知游牧的乌珠穆沁换文化——作为一 名职业作家,我的一部分文学知识,并非获益于前辈 的名著,而是积攒于异族的胡语。一直到**,在我 的文学里全然没有新潮古典,除了民风土语之外,剩 下的不过些直露的心思! 那时强烈的冲动,还曾想用蒙文表达。在潜意识 里,自己俨然是一名*原之子,需要一个蒙古名字。 但它又要**血统限制。既然蒙族作家中已经有人取 名牧人之子(玛拉沁夫)、猎人之子(安柯钦夫),那我 就叫“阿尔丁夫”(人民之子)!对这个笔名的含义, 我甚至写过一个小说解释。蒙文诗的题目,正是《做 阿尔丁夫》。只不过,是因为它有些拗口么?我只用 了一两次,而没有把它正式作了自己的笔名。 上述纠缠的一切,都是从这首蒙文诗肇始的。而 这首蒙文诗,其实到了发表时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所 以在给一个*原知青诗文集写的《作者附记》中,我 说: 这首模仿蒙古民歌《诺加》的蒙文诗,是……压 抑不住心里的感情胡乱写下的。后来把它修改,投稿 给蒙文期刊《花的原野》。发表时(1978年6月号)小 诗已被改动。不用说改后在语言上准确了,但也丢了 不少原来的意思。当时《花的原野》杂志还用蒙文为 它加上了这样的编后语:“汉族同志张承志在牧区下 乡期间学会了蒙语,以上即是他的蒙文作品。” 想再找回原稿已是一件麻烦事。总不能说发表的 铅字不是自己的作品吧,若想读只能读它,读“凤凰 ”和“准备好的衣裳”。如今读着,想哈哈狂笑,又 想落几滴泪。为自己那么单薄的语言和那么傻气的行 动。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