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

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
作者: 白立新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3.80
折扣购买: 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
ISBN: 9787111585916

作者简介

白立新 泰山管理学院新儒家管理模式研究中心主任,益道乾行产业(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创始人,主要从事阳明心学与互联网经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方向的研究与实践。致力于推动儒家心学与互联网经济实现有机融合,**“互联网心学”理念和方法体系,深度破解“互联网+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与思维难题,先后对**互联网企业韩都衣舍、红领集团等进行了案例研究。

内容简介

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阳明先生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以悟道的心得阐述了知行本体,**提出知行合一说。 知行合一是什么? 知行合一首先是一种修身功夫论。知行一体是一种提高自身境界的修身功夫,是一种把本体转化为主体的儒家修身功夫;其次是一种处世方法论,是一种把意识和行为有机统一起来的有效方法论。这种功夫和方法论,把人人皆有的至善良知本体,通过格物致知、去私欲存天理、道德意识与道德体履相统一,转化为自己具有的主体良能,进而构建一个具有明德、亲民、至善的“大我”,以正心、正念应用于事事物物。 早在《尚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意思是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维意识。“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在传统儒家的知行观中,“知”“行”是分离的,其中*具影响力的是南宋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知行互发;而阳明先生则认为,知行本是一体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合一的道理并不复杂,但真正做到却很难,原因在哪里呢? 从人的道德意识和思维意识,转化为行动,对普通人而言,是自发自觉的由心而发的还是需要经过艰难的“心境转化”才能实现的呢?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后,进入了内外一体的圣人境界,站在圣人境界,阳明先生清晰地看到了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对圣人境界而言,圣人的心地是去除私欲,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明德、亲民、至善为一体,他的道德意识、思维意识和外在的道德践履、实践行动是一体的;而对于普通人,未经修身或修身不够的人,他的心地是有善有恶的,时常被内在的**和外在的**所迷惑,失去对本质道理的把握,他的道德意识、思维意识和外在的道德践履、实践行动是二元的,往往言不由衷,心行不一,根本的原因在于内心的私欲还没去除,并不是什么知先行后的问题。 那么,对于普通人,未经修身或修身不够的人,如何才能达到圣人境界呢?针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阳明先生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一种心法,一种把道德意识、思维活动与体悟践行统一起来的*妙方法论。 我们用两个例证来解读这个*妙心法。 众所周知,阳明先生也是**的书法家,对于如何学习书法,他有一段精彩的阐述。“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年谱》)意思是说:“我开始学习书法时,只是对着古帖临摹练习,这样练来练去,只是学到了字的形象,内在的神意却毫无所得。后来我改变了学习书法的方法,举笔不再轻易下笔,而是凝思静虑,先在心中勾勒出字的形状和笔画,这样练习久了之后,开始慢慢通达书法之道。后来读明道先生的书论说:‘写字的时候要恭敬,并不是字要写好,只是用这个恭敬的态度就是学习。’”这段文字里,阐明了思维意识层面知行合一的内涵: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也就理所当然了。 另一段例证是阳明先生关于“孝”的解读,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二*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淸奉养的礼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传习录·徐爱录》)这段文字的核心,正是阐明“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也就是道德意识纯乎天理,孝亲就会由心而发,温清奉养在自然合宜,也正是道德意识层面上的知行合一。 这两段例证分别从两个领域阐述论证了知行合一的内在含义,从圣人的境界给普通人的境界提出了一个修身进阶的*妙方法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在儒家思想体系里本是存在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寓意都具有内圣外王一体的知行合一关系内涵,但历经多年的儒家心法失传之后,一般的儒生已经把“夭寿不二”理解为“夭寿有二”,从而限于支离破碎的二元对立。因着种种人生际遇,在内外两种“生死一念”的强烈冲击下,经历了龙场悟道的阳明先生,在悟道中“发现”了知行合一这一儒家思想的*妙心法。而一般的儒生极少有机遇去经历龙场悟道,因为这需要在*常功夫修炼中来积累体悟才有可能知晓圣贤“夭寿不二”的“一以贯之”思想,所以说,知行合一是顿悟者阳明先生传授给渐悟者后学儒生的一个不二法门,别无他法,别无捷径! 知行合一具有**积极的哲学意义,表现在思维意识与实践行为的统一上。知的内涵有感知、体察、认知,行的内涵有认同、体履、践行,从认知到认同,其中的微妙区别正是知行合一,认知是知,认同是行,知行本是一体;从感知到践行,是一条长长的知行一体的循环链条,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推动着知行合一不断进入*高的维度。 道德意识层面的知行合一,是良知彰显、良知放大之后,自觉自发地践行一体化的过程,知行合一成了*妙的修身心法,有多少知就有多少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并举,推动修身进阶,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水平。 知与良知的进一步结合,形成阳明先生50岁以后重点倡导的“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升级和延续,给知行合一强调和增加了良知的属性,使良知良行、心学修身的功夫*上一层楼。 现代人的“知识”在知行合一里处于什么地位,有着什么作用呢? 学习阳明心学的很多人容易把“知识”和知行合一的“知”混淆。知行合一的“知”是意识层面的活动,是感知、体察和认知,是人的内在灵性由内及外的意识活动;而“知识”,仅仅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工具和方法,是知行合一里“行”的帮手和工具。“知识”和“知”是两个维度的不同范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良知也能改变命运,中国文化里的修身立命,主要就是指在“知”的层面的改善和提升;两个“知”都要硬,都要不断**新,才是人生正道! 在一般性知识越来越公开、共享的互联网时代,知行合一中“知”的重要性越来越超过“知识”的重要性,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化螺旋式上升的内在原因吧。 知行合一的**价值是什么呢?是构建明德、明心、明志的主体世界。儒家思想修身的目标,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如何实现这个修身境界,《大学》给出了“定静安虑得”的修身阶梯,以及诚正格致、修齐治平的内外双修路径图,如何*进一步细化、落实这套修身系统,后世儒家学者有过长期的探讨,其中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为代表的心学,在如何细化修身步骤和源头上,产生了些许的分歧。朱熹理学提出“性即理”“穷究事物之理于事事物物”,而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之后,提出“心即理”“吾性具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如何实现这种“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呢?阳明先生给出的答案就是知行合一,就是把本体世界普遍存在的天理良知,以自己的行为体履、验证、实践起来,存在于本体世界的、由古往圣贤所发现、认可的“天理良知”“普世价值”,就会转化我的“天理良知”、我的“普世价值”,从而把“我”的主体世界构建起来。 这个主体世界什么样子?简单说就是明德、明心、明志。所谓明德,就是在自己身上把古圣先贤的发现的“良知良能”光大、彰显起来,成为道德世界的主流;所谓明心,就是省察克制,去人欲存天理,把自己身上的私欲和不好习性割除掉,格物而致知;所谓明志,就是明确人生的志向,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做一个向圣贤看齐、向圣贤靠近的人。 知行合一,重在培养知的能力、提升知的能力,需要从义理上清晰心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内涵核要;需要从静的状态中提升静中感知、洞察的能力,从动的状态中提升动中有定、动而有静的体察认知能力;需要从事上磨砺状态提升致知的能力,在“必有事焉”中验证和提升致知的能力。 知行合一,还要提升知行合一的一致性。知行本同步、静动本一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明觉精察处亦是行,行之真切笃实处亦是知。静中静易,动中静难。儒家功夫是一种动中修静,于惟微处尽精一的高深功夫。只有经历静动结合的修炼和磨砺,才能做到静亦定、动亦定,才能在身处混沌与变化的世界时,依然能随时随地保持定静安虑的禅定状态。 …… 修炼***的强大内心, **阳明心学 深入剖析阳明心学的内在哲学逻辑 揭开阳明心学的神秘面纱 系统真实地展现阳明心学在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