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3.80
折扣购买: 走进心灵——李镇西班级建设教育手记
ISBN: 9787540791568
李镇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劳动模范。1977年考入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2月本科毕业。2003年6月获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盐道街外语学校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系“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民主镇小谷溪学校荣誉校长。 从教近40年,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在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青春期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其经验已经成为可供广大一线教师学习、借鉴、研究的财富。在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做报告上千场,并多次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讲学。所著图书几十种,发行量近300万册。
“谢谢您和我一起编织童话!” 2 0 2 0 年9 月2 9 日下午,手机响起,我一看来电显示“谷建芬”。这个号码是多年前谷建芬老师告诉我的座机号码, 我以为她早就不用了。 “是李镇西老师吗?”声音很有精神。 我很激动地说:“是的,我是李镇西。谷老师您好!太让我惊喜了。”她说, 她收到我的书了, 想给我回复却不知如何联系我,突然想到很多年前一个本子上好像记有我的手机号。“果真有,果真有!”她言语中有些激动,“终于又和你联系上了。” 《教育的1 0 0 种可能》出版后, 我首先想到的是要给谷建芬老师寄一套去,因为里面不少学生是唱着她谱曲的班歌成长起来的,甚至还有几个学生当年给谷建芬老师写过信。我想让谷建芬老师知道,3 8年前,请她谱班歌并唱这歌儿的孩子们今天的情形。 我给谷老师寄的书有:《教育的1 0 0 种可能》(上、下)、《成长是最好的奖励—— 教育人物闻见录》( 里面有我写谷建芬老师的文章)、《让青春告诉未来》(“未来班”三十周年聚会纪念)。 除了给每本书签名,我还给谷老师写了一封信—— 敬爱的谷建芬老师: 您好!当年您为我谱曲的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至今响彻我任教的校园。三十八年过去了,您关怀过的孩子们已经年过半百,但他们心中永远回荡着您为他们创作的青春的旋律! 我退休已经五年,但经常想您,永远感恩您 祝您身体健康! 有机会看您去。 晚辈 李镇西 二〇二〇年九月十九日 没想到她这么快就收到了,更没想到,她居然找到我的手机号给我打来电话,还表示“感谢”。 我说:“要感谢的是您呀,谷老师!您现在身体好吗?”她说:“我身体很好!”我听出了她的自豪。 我告诉谷老师:“我给您寄的这一套《教育的1 0 0 种可能》,里面有唱过您谱曲的班歌的孩子,他们现在都5 0 多岁了。” “哟,都5 0 多岁了?时间过得真快!”她说。 “是呀,”我说,“您今年也8 5 岁了吧?” 她说:“是的,我8 5 岁了。你记性真好!” “1 9 8 4 年我第一次见您的时候,您说您4 9 岁嘛!”我又说,“谷老师,您当年为我谱的这首歌不但影响了我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而且激励着我走到今天。真的,年轻时我就这样想,谷建芬老师和我的学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可她都那么关心我的学生,那我有什么理由不把我的本职工作做好呢?我真的是这样想的。因为您这首歌,我的教育生涯充满了童话气息,那么美好!我特别自豪的是,谷老师您是为我一个人谱了一首歌啊!” 她说:“是的,我只为你的班歌谱过曲,唯一的。” 我问谷老师:“王健老师现在情况怎么样?身体如何?我一直想去看她,当面感谢她呢!” 谷老师说:“她现在耳朵不行了,完全听不见。我去见她时,用嘴对着她的耳朵说话,都没用。只能用笔交谈,身体嘛还行。” 我说:“唉,一直没能去看她,当面表示感谢,这是我几十年一直的愧疚。” 当年,我和同学们把歌词寄给谷老师时,因为我们不懂歌词应该和音乐旋律相吻合, 所以谷老师便请她的老搭档王健( 著名词作家,《让世界充满爱》的主要词作者、《鲜花与微笑》《绿叶对根的情意》《历史的天空》等歌曲的词作者)帮我们修改歌词,并把歌曲名称定为《唱着歌儿向未来》。开头几句极富画面感:“ 蓝天高, 雁飞来, 青青松树排成排。我们携手又并肩,唱着歌儿向未来……”就是王健老师加上去的。 我心里想,以后有机会还是得去看看王健老师。虽然她可能早已忘记了给我们修改班歌歌词的事了,但我和我的学生永远不会忘。 我问了谷建芬老师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我几十年来想过很多次,却一直想不明白:“当年,我不过是一个2 0 多岁的小伙子,与您素不相识,您怎么就答应给我谱歌了呢?” 她说:“当时我看了你和学生的信,就感觉你是一个很爱教育、很爱学生而且很有想法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在写给我的信中对我充满期待,所以我觉得应该为你做点什么。” 我感慨地说:“现在,哪里去找像您这样的艺术家啊!现在什么都很功利。包括教育,更是越来越功利,有时候我们爱学生,其实是爱他的分数,爱几年后的名校录取通知书!而对学生真正的爱,是爱他这个人。我写《教育的1 0 0 种可能》, 就是想通过我教过的几十个学生的几十年人生,告诉大家,无论孩子现在在你面前是表现好还是表现不好,成绩是优秀还是不优秀,他的将来都有无数种可能!” 她说:“是的是的,你说得太对了。” 我说:“其实,这也是您的理念。您可能已经忘记了,1 9 8 4 年4 月,您给我学生的最后一封信中,勉励我的学生正确对待中考。其中有一段我经常给我后来的学生读,我几乎都能背下来……” 谷老师当年的信中对我的学生这样说—— 无论考上高中或者考不上高中,或者考职业技校,这只能说是学习的渠道不同而已。升学能学习, 不升学做别的工作也同样是学习,关键在于自己对人生的想法是什么。只要有追求,即使在最差的条件下也能做出贡献来,闪烁出智慧的光芒,对吗? 当我背完这段话,谷老师说:“你记性真好!对的,是这个道理。”我说:“书中的刘春华和伍建,当年都和您通过信,他俩都没考上大学,伍建当过代课老师,当老师的时候把您为“未来班”谱曲的班歌作为他班上的班歌,教学的成绩也很好,但没能转正,后来又去打工,但每做一项工作,都善良正直,现在自己开了一家公司。刘春华现在是公交车司机,但因为善良,很受乘客欢迎。这些学生都证明您当年信中说的‘关键在于自己对人生的想法是什么’。” 谷老师说:“真好!” 她又问我:“我的那5 0 首歌你有没有?” 我想了想,说:“2 0 0 3 年1 0 月我见您之后,回到成都收到过您寄来的CD。” 她说:“不是不是,那只有2 0 首,我后来又录制过5 0 首。你肯定没有,这样,你把你现在的地址告诉我,我给你寄去,还有我几本书,一起寄。” 我说:“谢谢谷老师!可一定要签名哦!” “放心,要签,要签!” 我说:“谷老师,是您为我和我学生谱曲的班歌,让我的教育成了一个童话。谢谢您和我一起编织童话!我想在合适的时候,带着‘未来班’的学生来看您。我们要第一次当着您的面,为您演唱班歌,请您为我们伴奏。” 她说:“ 好呀好呀, 太好啦! 我一般都在北京, 你随时来我都欢迎!” 放下电话,我激动不已,感恩之情溢满胸中。 曾经有人说:“李老师,您是名人,自然认识很多名人,他们当然也愿意帮您。” 这话不是对我的误解,就是对谷建芬老师的亵渎。当时我不过是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谁认识我呢?善良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谷建芬老师,愿意帮助一个年轻人,更愿意为孩子们写歌,就这么单纯!而且, 当年谷老师给我谱歌的事, 无论是我还是学校都没有任何“ 炒作”,虽然觉得感人,但也认为很正常。当时我不愿声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怕别人说我“攀附名人”。直到十五年后我写《走进心灵》时,才详细讲了这个让我永远感恩的故事。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充满功利的“算计”,不少人把所有的付出都视为“投资”,现在甚至还有人公开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辩护。两种境界,天壤之别。我和谷建芬老师的交往,如童话般美丽而神奇,今天已经有很多人不相信了,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 但我相信, 这样的人, 这样的故事, 这样的童话, 依然存在于一切理想主义者的生命中。 我盼望着,我和年过五旬的“孩子们”当面向谷建芬老师唱班歌的时刻…… 什么是“班集体”? 什么是“班集体”? 笔者曾就此与一位学生会干部闲聊。他说:“我们一般理解的班集体,就是固定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的几十个学生。”这一肤浅、片面的认识颇具代表性。甚至一些教师也认为,“班集体”就是“班级”,而一个班级只要有稳定的学习秩序,无打架斗殴、吸烟酗酒等重大违纪现象,就算好的或比较好的班集体了。 新学年开学,几十个本来素不相识的学生被编在一个班学习,这种组合的确是偶然的;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后, 不同的班级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这却是由教育者的工作所体现出来的必然性。我们所理解的“班集体”,既不仅仅是教学单位,也不单纯是德育组织,而是集教育、教学和个性发展于一身的有机统一体。它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研究为出发点,以对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为目的,教育与教学互相协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互为依存,个性的全面发展与群体的共同进步互为条件,它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统一的教育组织和教育系统。 在这样的集体中,大家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荣辱、共同的精神支柱、共同的心理依托;成员之间互相友爱,互相帮助,谁也离不开谁:每一个人为集体的挫折感到真诚的难过与忧虑,集体为每一个人的成绩感到由衷的欢喜与自豪。 1 9 8 2 年9 月,我班升入初二时,一个表现很差的女生留级了,我如释重负。但班长仍然对那位已经留级到低年级的同学怀着真诚的责任感,经常帮助她。一年后,那个学生因恶习难改违反校纪被学校开除了。我听说后, 暗自庆幸:幸好没有在我班出事! 然而, 班长却深感惭愧和不安。回家后她在母亲面前连连叹息:“×× 的变坏我也有责任,都怪我这个班长没尽力帮助她。”学校、家庭对那个学生的堕落都无可奈何,这位班长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有什么可指责的呢?但这名受教育者高度严于律己的精神却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我在班上表扬了班长并做了自我批评,然后让大家思考、讨论:“对于×× 同学,我们集体,也就是我们每一位同学该负什么责任?”班长的集体责任感教育了全班同学:班上每位同学的退步都是整个集体的损失, 而对于集体的损失,我们每一个集体成员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个班级,只有当它的每一个成员都充满了这样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班级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时,才真正称得上是“班集体”。 班级建设实践与探索的全面总结 教育技巧与教育艺术的真实呈现 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获奖作品 经典的教育作品 不变的教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