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兼收并蓄的活力之都(中文版)

上海:兼收并蓄的活力之都(中文版)
作者: 张剑光
出版社: 外语教研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52.50
折扣购买: 上海:兼收并蓄的活力之都(中文版)
ISBN: 9787521347722

作者简介

张剑光,1964年生,上海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人文与传播学院古籍研究所所长、文化典籍系主任、中国古代史博士点负责人、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中国经济史、江南区域史研究,著有《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唐五代农业思想与农业经济研究》、《唐代经济与社会研究》等,出版随笔《学海随心》,主编《中国王陵之谜》等多种著作,整理点校古籍数十种,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成果奖等多种奖项。

内容简介

上海的母亲河 人们初到上海,听到苏 州河,会下意识地以为这是 一条苏州的河流。但实际上 ,它是吴淞江流经上海地区 的一段。之所以叫苏州河, 是因为自近代上海开埠以来 ,英国人发现从上海坐船逆 江而上,就可以抵达中国当 时的纺织业中心——苏州, 日久天长,人们也就习惯称 它为“苏州河”了。 在没有公路、铁路的年 代,苏州河就是上海的主动 脉和生命线。唐宋时期的青 龙镇、元明以来的上海老县 城,都曾依托这条河流得以 成长、繁荣。进入近代后, 大量公共建筑在苏州河下游 东段出现,下游的中段和西 段沿岸则陆续开办了煤气、 面粉等各类工厂。 相比上海的另一条重要 河流——黄浦江,流水潺潺 、蜿蜒曲折的苏州河虽然没 有那么宽阔澎湃,但却显得 更接地气。对于一代又一代 的上海人而言,苏州河就像 一位温柔慈爱的母亲,孕育 了他们的人生。 时间拉回到几十年前, 郑有华是一名普通的上海青 年,他出生在苏州河畔一条 不起眼的弄堂里。有华的父 母工作繁忙,常把他送到附 近的外婆家,请外婆代为照 顾。在有华的记忆里,外婆 每次都会唱着一首童谣哄他 入睡:“摇啊摇,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 宝,一块馒头一块糕……” 那时有华一直以为,外 婆唱的“外婆桥”就是那座架 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 大铁桥。直到后来上了初中 ,他才知道,那座大铁桥名 叫“外白渡桥”。只不过在上 海方言里,这几个字听起来 和“外婆(大)桥”像极了。 关于外婆家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