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杭州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6.50
折扣购买: 西湖书法/西湖全书
ISBN: 9787807580430
西湖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人才成长的摇篮 西湖是孕育书法艺术人才的一方灵山秀水。自古以来,杭州多出书法家 ,仅隋唐至清,杭州籍的书法名家就有500多位。不少书法家,同时还兼有 多种特长,精绘画,善金石,通诗文。 在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赵构仿照其父宋徽宗赵佶的宣和内府藏书,广 收历代名迹法书。当今传世的书画艺术珍品中有不少钤“绍兴”鉴藏印。在 南宋有宫廷画院,后人称为绍兴画院,马远、夏玮等一批书画家为西湖留下 了许多传世佳作,闻名于世的《西湖十景》就是源自画院的杰作。 在元代,以赵孟頫为盟主的书画家,把杭州作为艺术的天堂,聚集了鲜 于枢、邓文原、周密等一大批书画精英。他们钟爱西湖,书写西湖,创作了 众多的诗文和书画精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向有家学的传统。晋代“二王”父 子相传,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相继,世称“大、小米”。而元代的赵孟頫 不但引领书坛,更有一个善书的妻子和一个以书闻名的儿子。其妻管道升是 中国书法史上继卫夫人之后的第二位杰出的女书法家,其子赵雍的书法在元 代也有很高声名。赵孟頫曾不无得意地说:“夫人翰墨词章不学而能,心信 佛法,手书《金刚经))至数十卷,以施名山名僧。天子命夫人书《千字文》 ,敕玉工磨玉轴,送秘书监装册收藏;又命孟頫书六体为六卷,雍亦书一卷 ,且日:‘令后世知我朝有善书妇人,且一家能书,亦奇事也。”’元仁宗 认为,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这是元朝的骄傲。 清代的阮元(1764—1849)先后官浙江学政、浙江巡抚,在杭州十二年。 于嘉庆六年创立杭州诂经精舍,办学编书,振兴文教,培养人才。阮元不但 力倡碑学,而且依宋拓本摹刻石鼓文,“置之杭州府学明伦堂壁间,使诸生 究心史籀古文者,有所法焉”。杭州碑林今藏有石鼓文碑5石,西冷印社汉 三老石室也藏有石鼓文。吴昌硕即摹石鼓文而成一代篆书大家。诂经精舍后 由俞樾等人讲学,造就了一批像章太炎那样的国学大师和艺术家。 融金石书画为一体的社团——西泠印社,历经百年,聚集了一批又一批 的印学和书画人才。而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美术学院,是八十年前由我国著名 的教育家蔡元培创建的,其前身是国立艺术学校,林风眠为首任院长,黄宾 虹、潘天寿、李苦禅、李可染、陆维钊、陆俨少、陆抑非、沙孟海等先后在 美院播撒艺术的种子,留下了耕耘的足迹。中国美术学院于上世纪60年代开 设中国高等院校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又在70年代末招收了一批书法研究生 ,现在都已成为中国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从而在中国 书法篆刻教育史上谱写了美丽的篇章,促进了书法理论的提升和书法实践的 深化。 西湖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理论的典籍 众多的西湖书法艺术家,不仅以他们的书作传世,而且以他们的书学理 论影响后人。北宋蔡襄论书,注重神气、古意和人品,他说:“学书之要, 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所为耳。”苏轼论 书,常有精妙绝论,他认为:“真书难于飘逸,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 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又日:“书必有神、气、骨、肉、血, 五者缺一不成书也。”这是他作书的经验之谈,也是为书法创作指点迷津。 而他在书论中强调最多的是尚意:“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把古人古法抛在一边,其尚 意之论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米芾是书坛怪杰,其论书多警句,如“无垂不 缩,无往不收”即是,他的书论专著《海岳名言》强调论书“要在人人,不 为溢辞”,“学书需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也是把“意”、“趣”放 在中心的位置上。 南宋书法不及北宋,但书论专著则盖过北宋。宋高宗赵构潜心书艺,并 有专著《翰墨志》,以近三千字的篇幅论述书道,系统总结宋以来的书法得 失,颇多见地。南宋姜夔(约1155—1209)是名闻一时的词坛圭臬,有“词中 韩(愈)杜(甫)”之誉。因不满朝廷奸臣当权,终身不仕,往来于扬州、苏州 、杭州间,卒于杭州西湖,葬于钱塘门外西马塍。姜夔工书法,尤其精通书 学理论,著有《续书谱》,议论精到,堪称南宋书论的代表作。 元代的赵孟頫虽没有专门的论书著作传世,但他的一些议论题跋,却多 有妙解和深意。至大三年(1310)九月,赵孟频应召入京,途中将独孤僧(天 台人淳明)所赠《定武本兰亭》反复赏玩,先后写了十三篇跋文,即著名的 《兰亭十三跋》,从悠久的书法艺术发展的本体规律中,抽绎出了“结字因 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核心命题,这是对书法技艺和形式特征的审美思 考。 晚明的帖学派旗手董其昌在书帖、刻帖的同时,系统地总结了帖学经验 ,多见于《画禅室随笔》。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 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 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对后人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 的闸释和引导作用。 清代书论大作多,专著多。阮元开碑学之先河,著有《南北书派论》、 《北碑南帖论》、《两浙金石志》等。康有为身兼政治家和学者,于1888年 进京参加顺天乡试,写下了五千言的上皇帝书,表达了改革政治的主张,却 遭到保守势力的阻止。康有为上书未成,遂以金石陶遣,广购碑帖,弄翰飞 素,穷研书学,他的《广艺舟双楫》,被后世称为“碑学理论集大成之作” ,为书法变革、碑学风行起到了号角和旗手的作用。 在现代,被称为“书坛泰斗”的沙孟海不但书艺精妙,而且书论丰厚。 他一生著有《近二百年的书学》、《古代书法执笔初探》、《书法史上的若 干问题》、《两晋南北朝书迹的写体与刻体——兰亭争论的关键问题》等, 出版了《中国书法史图录》、《印学史》、《沙孟海论书文集))等著作。在 西子湖畔的“沙孟海故居”陈列了他的书法成就,在他的故乡建有“沙孟海 书学院”。 P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