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鉴

官鉴
作者: (元)叶留|译者:安然
出版社: 长安
原售价: 38.80
折扣价: 29.49
折扣购买: 官鉴
ISBN: 978780175497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张释之少时和哥哥张仲住在一起,花五百万钱捐个骑郎,可十年都没有 选调。他说:“当官这么久了还在耗费哥哥的家产,不行。”打算辞职返乡 。中郎将袁盎知道他有才干,不忍让他走,于是奏请任用。张释之找了个机 会向文帝讲述了秦亡汉兴的原因,文帝认为他是个人才,开始重用他,让他 做了谒者仆射。 一次,文帝到上林苑的虎圈时向县尉询问禽兽的管理情况,县尉左顾右 盼,全然答不上来。一旁有个虎圈啬夫,替他详细地做了回答。让文帝注意 到他的应辩之才。文帝于是下诏让身边的张释之拜啬夫为上林县令。张释之 上前说:“陛下觉得绛侯周勃这个人怎么样?”文帝说:“是个长者。”张 释之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怎么样?”文帝又说:“也是个长者。”张释之 于是说:“绛侯、东阳侯被您称作长者,可这两个人连起码的口才都不具备 ,哪比得上这个啬夫喋喋不休的一张嘴呢?秦朝因为只信任口辩之吏,听不 到自己的过失,才二世就土崩瓦解了。现在如若陛下只因啬夫有口才就破格 提拔他,臣担心天下之人会随风而靡,争口辩,而无实际的才能。再者,臣 下对皇上是很容易产生影响的,所以陛下的任何举措都不可以不明察呀!” 文帝称善,打消了先前的念头。回宫后即任张释之为公车令。 过了不久,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武同乘一车入朝,在司马门前没有下车。 违背了宫卫制度。张释之当即追赶上前不准他们进殿门,随后入殿奏劾他二 人犯了不敬之罪。恰好薄太后在场,文帝只得免冠向太后谢罪说:“我没好 好教育儿子。”薄太后下诏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张释之才放他们进去。文帝 由此认为张释之是个奇才,拜他为中大夫,旋即拜为中郎将。 一次,张释之陪同文帝到了霸陵(治所今陕西西安市东北)。霸陵是文帝 为自己选的陵址。文帝触景生情,凄怆悲歌,回头对群臣说:“嗳!用北山 石为椁,用苎麻絮浸了陈漆填在棺椁间的缝隙里,哪里还会振动呢?”左右 都说是,只有张释之上前说:“假使棺椁间有无休止的欲望,即便把南山熔 铸在里面也还是有缝隙;假使中间没有奢欲,能够与民休息,那么即便没有 石椁,又有什么可忧伤的呢?”文帝听了认为很有道理,后来拜他为廷尉。 不久,文帝乘车出行至渭桥。走到桥中央,忽然有人从桥下跑出来,惊 了驾车的马。于是文帝派骑从把那人绑交廷尉府。张释之加以审问。那人说 :“长安县来了人,我听到清道的锣声就赶快躲在了桥下。时间一久,我以 为皇上已经过去了。等出来却看到了车骑,于是我就逃跑了。”张释之奏请 对此人罚金。文帝大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幸亏这马性情温和,如果 是别的马,还不是要翻车伤害我吗?而廷尉你居然判他罚金!”张释之陈辞道 :“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有的。现在法律是这样规定的,如果随随便便改 动、加重的话,这样法律对人民就没有了信用。而且如果陛下当时派人把他 杀了也就罢了,现在您已把他交给我这个廷尉了。廷尉,是天下的天平,一 旦有倾斜,天下对法律的应用都会有轻有重,百姓怎能不手足无措呢?希望 陛下好好考虑一下。”文帝沉默了很久,才说:“你判得对。” 后来有人盗走了高帝庙前的玉环,被捕获。文帝大怒,把他交给廷尉处 置。张释之定为偷窃宗庙服御之物的罪,判以弃市之刑。文帝火冒三丈,说 :“这个人无道,竟然盗窃先帝的礼器!我之所以把他交给廷尉你;是要诛 他的九族,而你却按法定他的罪,不是我的意思。”张释之叩头谢罪说:“ 法律已经规定了足够严厉的刑罚了。现在,盗窃了宗庙礼器就要灭九族。而 这仍属万分之一的小罪;假使哪个蠢人从高帝的长陵上取了一抔土。陛下将 如何施加更重的刑罚呢?”文帝把张释之的话和太后说了之后,才承认廷尉 所判是恰当的。 中尉条侯周亚夫和梁国相山都侯王恬启看到张释之判案如此公平。于是 和他结为密友。张释之也从此受到了天下人称赞。 王生老人是一个通晓黄老之道的处士,曾被景帝召至宫廷上。当时公卿 重臣都在场。他忽然说:“我的袜带开了。”说罢回头对张释之说:“替我 把袜带系好。”张释之就跪下把它系好了。事后有人责怪王生说:“你为什 么偏偏这么侮辱张廷尉呢?”王生说:“我既老又地位低贱,自觉对张廷尉 终究不能有什么帮助。张廷尉乃是天下的名臣,我抓住机会让他给我系袜带 ,想要以此使世人敬重他。”那些公卿听说后,认为王生是位贤者,而且真 的更加敬重张释之了。 张释之的儿子张挚官至大夫。 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