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最好的奖励(教育人物见闻录)/大夏书系

成长是最好的奖励(教育人物见闻录)/大夏书系
作者: 李镇西
出版社: 华东师大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成长是最好的奖励(教育人物见闻录)/大夏书系
ISBN: 9787567588714

作者简介

李镇西,四川乐山人,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当代知名教育家。先后任教于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在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任校长多年,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做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上浯文教学示范公开课200多堂,代表作有《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与教育》《做*好的老师》《给教师的36条建议》等。曾荣获“全国**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称号.曾被提名为“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 李镇西从教多年,坚持践行科学的素质教育,获得各界的肯定与推崇,2007年7月31*,时任*****的***同志题词说:“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内容简介

1999年3月,我完成了我的**本语文教育专著《从 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考虑请人写篇序,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就想到了自己** 敬重的于漪老师。虽然在这之前,我和于漪老师并没有任 何私人交往(我想她也根本不认识我),但是就像当年我 班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们请谷建芬阿姨谱写班歌时 所拥有的那份自信一样,我也有一种直觉:于漪老师一定 会为我这个无名之辈的书写序的——这份信任,源于我多 次阅读于漪老师文章时所感*到的她对年轻人的真诚关怀 之情。可是,当责任编辑郭孝平老师与于漪老师电话联系 时,才得知于老师的两只眼睛刚刚动过手术,还缠着纱布 ,而且心脏也很不好。于老师在电话里对郭老师表示深深 的歉意,她说如果不是因为眼睛不好,她**乐意写这篇 序。 听了郭老师的转述,我很感动:虽然她不能为我写序 ,但她对年轻人的关爱,我已经感觉到了。 4月上旬,我出差到上海,本想去看望一下于老师,可 一来因为时间太紧,二来我怕打扰病中的她,犹豫许久, 终究没去看她,只是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向她问好。在电 话里,我**次听到她的声音——这声音**和我想象中 的一样温和、慈祥。我问于老师的病情怎么样了,她告诉 我已经好多了。她还说,她的眼睛几乎失明,是因为治疗 心脏病时服药而产生的副作用。我没有再提出请她帮我写 序,只是感谢她对我的关怀,并祝愿她早*康复。不过, 于老师却主动提起写序的事,她叫我一个月以后把书稿寄 给她。 “可是,您的身体,您的眼睛……”我实在不忍心。 “不要紧的,”她说,“我的眼睛已经开始恢复视力 ,估计再过—个月能行。” 我真的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后来,我和程红兵、陈*通电话谈及此事,他们都说 ,于漪老师就是这样的人。程、陈二人还以自己*诲于于 漪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于老师一贯以扶持、提携年轻人为 己任。 一个多月以后,郭孝平老师将书稿寄给了于老师,又 同于老师多次通话。于老师告诉郭老师,请她写序的人太 多,对于那些围绕“应试教育”的拼凑之作,她*不想为 之作序。她读了我的《爱心与教育》,觉得我是一个很有 事业心、很勤奋的人,愿意为我的新著写序。但她又强调 ,她不想把序写成对书的空洞而廉价的“好评”,而是想 通过这篇序同年轻的语文教师谈谈心。 不久,我又听郭老师说,于漪老师的眼睛又出血了。 当时,我在心里为于老师的健康祝福,同时想如果于漪老 师不能写序,我的这本书就不要序了。 直到7月上旬的**晚上,郭老师来到我家,送来了于 老师写的序,还有一封给郭老师的信——郭孝平同志: 您好! 实在抱歉,由于心脏病未根本好转,眼疾又添,稿子 断断续续写成,不妥之处请斧正。 我这人从来都说大实话,尽管未与李镇西见过面,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