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窗书话

雨窗书话
作者: 朱航满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1.80
折扣购买: 雨窗书话
ISBN: 9787305247651

作者简介

朱航满,随笔作家,文学评论家,陕西泾阳人,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刊发文学作品一百余万字,近年来文章主要见于《读书》《书屋》《黄河》《开卷》《中华读书报》《藏书报》等。曾在《文艺报》开设专栏“新书品荐”,在《艺术广角》开设专栏“时代与文学的肖像”,在《边缘?艺术》开设专栏“书房画室”。出版随笔集《精神素描》(20 0 9)、《书与画像》(2013)、《咀华小集》(2015)、《读抄》(2017)、《木桃集》(2018)、《立春随笔》(2018)等七种。编选2012—2020年《中国随笔年选》。

内容简介

吴宓的书事 《吴宓书信集》2011年11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编者系吴宓之女吴学昭,信件的收集、整理、注释和翻译也均由其独立完成。我一向关注吴宓,但尚有概念化之倾向,这与之前读过鲁迅、温源宁以及时下多人谈论吴宓的文章有关。而待读完这册书信集后,对于吴宓颇增许多丰富之印象。关于吴宓,都知道他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杰出的人文学者,曾与陈寅恪、汤用彤作为“哈佛三杰”而被人称道,受教于人文主义学术大师白璧德,回国后曾在清华创办国学院,并在南京主持学术刊物《学衡》,但因其文化学术理念与盛行的新文化不合,而备遭嘲讽、批判,甚至终遭悲剧之结局。论才学,吴宓堪称杰出;论品德,吴宓更堪当范本;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学人,却遭遇时人和后来的诸多嬉笑与丑化,以至于提及吴宓,谈论的不是他的思想、他的品德、他的贡献以及他的遭遇,而更多的是他的零碎八卦与趣闻,甚至有把对其品性的真诚与老实,以及对于学术文化的执拗与热诚夸张为笑料的荒谬。 将吴宓称为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不是妄论。在《吴宓书信集》中,多有吴宓谈及理想之处,其抱负与心愿皆属高格。1923年7月6日,吴宓在给其师白璧德的一封信中,谈及他对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的认识,其中充满了忧患与不安:“自从我回国后两年,中国的形势每况愈下。国家正面临一场极为严峻的政治危机,内外交困,对此我无能为力,只是想到国人已经如此堕落了,由历史和传统美德赋予我们的民族品性,在今天的国人身上已经荡然无存,我只能感到悲痛。我相信,除非中国民众的思想和道德品性完全改革(通过奇迹或巨大努力),否则未来之中国无论在政治上抑或是经济上都无望重获新生。我们必须为创造一个更好的中国而努力,如不成功,那么自189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将以其民族衰败的教训,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最富启示和耐人寻味的篇章。”此时的吴宓,除了在大学里担任教职以外,便是积极联络更多的同道,创办了被称为与《新青年》抗衡的《学衡》杂志,反对新文化运动,并试图通过努力,“抵制和补救该运动的影响”。 遗憾的是,吴宓的主张和号召在当时自然是少人响应,《学衡》也常常陷入困境。在1924年7月4日写给恩师白璧德的信中,吴宓谈及了自己主持杂志的状况:“我在很少合作和帮助的情况下,努力维持《学衡》(每月出版);工作非常辛苦,而成绩差强人意。为了《学衡》和其他工作,我牺牲了休息、爱好以及在中国为巩固其地位所必需的各种社交。”1925年8月2日在给白璧德的信中,他又谈到了主持《学衡》杂志的困境:“我感觉自己很像女佣Esther Waters(请原谅这一粗陋的比喻),为了哺育和拉扯大她的爱子,四处奔波帮厨。当然我无权称《学衡》为我自己的孩子;我的意思是我在被迫离开南京到奉天的情况下,我勉力维持《学衡》的出版,遭遇了更多的困难和不便。”吴宓在信中谈及的“困难和不便”,主要有“老朋友和同事四处星散”“稿件匮乏”“生计问题”以及出版者中华书局的终止出版,但最终在吴宓承诺对杂志进行经济补偿之后,又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