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史学人生

我的史学人生
作者: 瞿林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20
折扣购买: 我的史学人生
ISBN: 9787101122527

作者简介

瞿林东,1937年12月生,安徽肥东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部召集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著有《唐代史学论稿》《杜佑评传》《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中国史学通论》《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中国史学史教程》等书。撰有《历史学的理论成就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探索中国史学的理论研究话语体系》等论文、评论三百余篇。

内容简介

白寿彝教授谈读书 一封关于读书会的信 去年十二月上旬的**,我接到白寿彝教授的一 封信。这是一封打印的信,全文是: xxx同志: 多年来,我总想有个经常性的机会,大家谈谈读 书心得,交换对于新书刊的意见。我想,这对于开阔 眼界,交流学术见解,推动学术工作,都有好处。现 在想把这个想法试行一下。拟于一九八二年一月上旬 ,邀请少数同志谈谈对八一年新出史学书刊的意见。 对一本书也好,一本刊物也好,一篇文章也好,希望 您准备一下,*好先把题目告诉我。具体聚会*期和 地点,另行通知。 此致敬礼 白寿彝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七* 读了这信,深*教育。寿彝先生年事已高,研究 任务和社会工作都十分繁重,为何还要分出宝贵的时 间亲自来抓读书会?当然,重视读书,讲究读书方法 ,这确是寿彝先生一贯的治学主张。但是,恐怕这还 不是他主张把有关读书会的想法“试行一下”的直接 原因。这个直接原因是:他认为,现在不少史学工作 者,或从事教学,或从事研究,大多缺乏认真读书、 深入钻研问题的工夫。他说:“现在学术界有的同志 ,抓住几条材料拼凑成文,没有下工夫读书,我看这 不是治学的大路子。”寿彝先生当了多年系主任,近 几年来又兼管北师大史学研究所的领导工作,他始终 认为,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他抓读书会,看起来似是琐碎事情,实则是端正学风 的大事。对于史学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来讲,亦可谓“ 治本”措施之一。 “要关心当代人的著作” 当代人要读当代书,这好像是不成问题的事情。 其实,也不尽然。我们一些研究历史的同志,特别是 一些研究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同志,虽说都是 当代人,却未必都对当代书发生兴趣。要说这是一个 优点,大概谈不上;若说是一个缺点,也真有人意识 不到,或者意识到了但不愿承认它。一月上旬,我参 加了寿彝先生邀集的读书会,他在读书会开始的时候 说:“我们历史界有个习惯,不大关心当代人的著作 。这就等于把自己封锁在小楼里了:不能广泛地吸取 今人的成果,思想很狭隘,水平提不高。现在还是出 了一些好书,漠然视之,是不对的。”他的这些话, 不仅指出了一些史学工作者治学的缺陷,而且也说明 了这缺陷的危害。 治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忽视今人的著作,不 去汲取今人的研究成果,闭目塞听,自以为是,是难 于在学术上有大作为的。有些搞中国史的人,常常慨 叹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原始材料,穷年累 月,无暇他顾,所以对当代人的著作也就不免有些冷 漠。而冷漠的结果,是孤陋寡闻,常走弯路。记得《 吕氏春秋`察今》篇有几句话是:“有道之士,贵以 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这里讲的 “近”与“远”、“今”与“古”、“所见”与“所 不见”的关系,主要是指人们对社会和历史的认识方 法。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对于读书来说,也还是有 启发的。如果不关心今人对史事的研究,不努力从今 人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那么,即便 “皓首穷史”,也未必能有所成就。 寿彝先生关于读书会的信,特意强调“交换对于 新书刊的意见”,尤其是“对八一年新出史学书刊的 意见”,认为“这对于开阔眼界,交流学术见解,推 动学术工作,都有好处”。他的这些话,他提倡这样 的读书会,正是他循循然希望我们中青年史学工作者 在治学的道路上,不要走这种弯路,吃这种亏。 (P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