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96.00
折扣价: 76.08
折扣购买: 理论、交流、创作:钱锺书的“三维”文学空间
ISBN: 9787020188642
田建民 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版学术著作11部,主编出版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教育部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多次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序 言 刘 勇 1970年代末,文学上的“新时期”开启之后,现代文学研究界首先做的是文学上的“拨乱反正”工作,开始对大批在极“左”思潮猖獗时被错误批判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现代作家及其作品展开正面的研究与评价,即在文学上为这些作家作品“落实政策”“平反昭雪”。随着思想解放与对外开放的深入,一股“发掘”没有被写进当时国内现代文学史的有成就的作家作品的风潮又悄然兴起。在这股“发掘”风潮的推动下,沈从文、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张爱玲、钱锺书、无名氏等一批沉寂多年的作家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形成1980年代现代文学园地中一道争奇斗艳的亮丽文化风景线。 在这批重出江湖的作家中,钱锺书作为典型的学者型作家,在当时由知识荒芜而跨进知识渴望的特殊时期,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推崇。加之《围城》幽默睿智的知识分子个人化叙事,也确实给习惯于宏大严肃的政治叙事的读者以别开生面、别有天地之感。而一众传记作者从各种渠道发掘的传主的逸闻趣事,加上媒体的炒作和电视连续剧《围城》的拍摄播出,由此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钱锺书热”。有人热心倡导“钱学”;有人给钱锺书戴上“文化昆仑”的桂冠;有人认为“以钱氏的惊才绝艳”可以登上学术的“无双谱”;有人判定《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伟大的一部”…… 钱锺书作为一个以学识才情见长的学者型作家,在创作上的数量不算多,而且在思想表现的深度与影响力上也无法与鲁迅匹敌,但其以才学为根基的机智幽默的知识分子日常生活叙事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确独具一格,无法复制;其《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学术研究著作,在唐宋诗鉴赏、词章义理考论及文艺理论等方面也颇有建树;而其面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和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的一系列英文论著,在中外比较和中西沟通方面也有着重要贡献。所以,研究钱锺书,就是要切实地归纳总结其创作与学术上的贡献;提炼其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创作理论与创作个性;揭示其作品独特的思想内涵与风格特点等,这才是一个研究者真正应负的责任和该做的工作。 读了田建民教授的新书稿《理论、交流、创作:钱锺书的“三维”文学空间》,感到作者在研究钱锺书时绝没有一句无原则的追捧的空话,也不在其他人围绕“帽子”和“座次”引起的关于钱锺书的争论中纠缠,而是走着一条以学术问题为导向,坚持深挖细掘的踏实的治学之路。这部30来万字的书稿,对钱锺书之所以成为钱锺书的内因(天赋个性)、外因(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环境、家学渊源等)、其学术思想的形成与特点、学术贡献、创作风格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入的论述与剖析,而给人印象尤为深刻的,也是在钱锺书研究上最具突破与创新性的,则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炼出了钱锺书以文学本体论和民族主体性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 钱锺书最被人诟病的就是说他在学术研究上“散钱失串”,其学术思想“无理论中轴”,不成体系。而一些为其辩护者则坚持钱锺书在学术思想上有其“潜体系”或“钱体系”。其实文艺上的所谓学术思想体系,说白了就是以一个基本的原则为中心,建立起一套阐释或说明有关文艺的本质、创作、欣赏与批评的富有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如模仿说是以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为基本原则的理论体系;表现说是以文学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自我表现为基本原则的理论体系;形式主义说则是以语言的陌生化引发读者的审美感受为基本原则的理论体系……那么钱锺书的“潜体系”或“钱体系”是怎么样的呢? 田建民教授由仔细阅读分析《中国文学小史序论》《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中国诗与中国画》《论不隔》《落日颂》等文艺理论批评文章及《谈艺录》《管锥编》中有关谈文论艺的论断,提炼出钱锺书以文学本体论和民族主体性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指出这种强调文学自身的“文学性”的文学本体论思想,是统领钱锺书各种文艺观的纲。围绕这个“纲”,在文学本质论上,钱锺书强调文学自身的“文学性”,即那个使某一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本质的“内在规律”;在文学真实的问题上,提出“所谓‘不为无病呻吟’者即‘修辞立其诚’之说也,窃以为惟其能无病呻吟,呻吟而能使读者信以为有病,方为文艺之佳作耳”。把“能使人信”,即作品的可接受性或文学性看为作品的“真”。即主张文艺的真伪,取决于自身艺术的美丑,而不能以其所言事实的真妄而判断艺术本身的美丑;在文学的“功用”上反对“文以载道”的社会实用“功用”,而强调文学对欣赏者个体的独特的审美“功用”;在文学批评上强调“严美丑之别,雅正之殊”的价值评判标准;在文学史编撰上坚持“以能文为本”而不当“以立意为宗”,即对入史作品重在“考论行文之美”的述史原则;在创作上讲求通过“唤应起讫,自为一周”的篇章布局和字句推敲修饰的“水磨”功夫,达到“不隔”、“耐读”、思转自圆、珠圆玉润的艺术境界。此外,钱锺书从文学的民族主体性角度,反对用西方文艺理论来硬套中国文学,强调中国文学有自己内在的一套认识与评价体系。即“横则严分体制,纵则细别品类。体制定其得失,品类辨其尊卑”。传统文论中的“体制”、“体格”或“大要”,类似于现在所说的“文体”或“体裁”。作者在使用某一文体时应自觉遵守这一体制约定俗成的惯例或规范。如果不同的文体混用或杂糅则是“失体”。而“品类”则指各种体裁尊卑的排定和题材内容的分等。由此形成以作品体裁形式、题材内容以及体裁形式是否“得体”来评判作品的尊卑高下的体系规范。可以说,田建民教授对钱锺书的以文学本体论和民族主体性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的提炼是精准到位的,是把一些研究者朦胧感受到的钱锺书的“潜体系”加以明确化和系统化了。这无论对钱锺书的文艺思想、学术观点的认识和把握,还是对其文学作品的欣赏与理解,都有着启示与引领的作用。 二、首次对钱锺书的英文论著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介绍,凸显出其在中西文化沟通和中外文学比较方面的成就与贡献。 目前的钱锺书研究,大致限于传记研究、创作研究、对《谈艺录》《管锥编》等的学术研究之研究、修辞学研究及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对钱锺书的影响研究,而对其早期面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学与文化、对中西文学与文化进行比较分析的一系列英文论著,则很少有人进行切实的考察与研究,致使学界对钱锺书在中外文化沟通和中西文学比较方面的重要贡献,没有足够的认识与关注。其实,钱锺书这些面向西方读者讨论中西文学与文化的英文论著,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是钱锺书在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方面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成果。就我所知,田建民教授是较早关注钱锺书英文论著的学者。早在十多年前,他就发表了《站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平台上与西方人对话——钱锺书英文论著初探》(《文学评论》2004年2期)和《钱锺书两篇英文文章所引起的论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6期)等相关文章。而该书稿又用了两章的篇幅,对钱锺书面向西方读者用英文写的介绍中国传统的文学与文化,纠正西方人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误读、误解和误导的文章,以及重在考察中国文学与文化在西方传播演变的学位论文——《十七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介绍。可谓开辟了钱锺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 zhu名学者田建民多年来钱锺书研究的最新成果 一本书,读懂钱锺书的文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