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燕山
原售价: 25.80
折扣价: 15.63
折扣购买: 生命是条细碎的河流/阅读新潮流当代闪小说名家名作
ISBN: 9787540228828
中国闪小说学会会员,作品散见国内外数十字报刊,有部分文章被《视野》《特别文摘》《中华日报》(泰国)等报刊转载。获2010年“小小说月刊杯”中国第二届闪小说大赛金奖。 吴志强,南昌人,从事业余写作,做过记者、自由撰稿人,出版过中篇小说,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诗歌、哲理美文千余篇(首),多篇文章入选《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生活文摘》、《微型小说选刊》、《心灵鸡汤》等各种选刊(本),现偶尔写点小小说。
绅士过独木桥,刚走几步便遇到一个孕妇。绅士很礼貌地转过身回到 桥头让孕妇过了桥。孕妇一过桥,绅士又走上桥。走到桥中央又遇到一位 挑柴的樵夫,绅士二话没说,回到桥头让樵夫过了桥。第三次绅士不敢贸 然上桥,而是等独木桥上的人走完才匆匆上了桥。眼看就到桥头了,迎面 赶来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绅士这次不愿回头了,摘下帽子,向农夫致敬 :“亲爱的农夫先生,你好,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 ”农夫不干,把眼一瞪,说:“你没看见我推车赶集吗?”话不投机,两 人争执起来。这时,河面上浮来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僧人。两人不约 而同请僧人为他们评理。 僧人双手合十,看了看农夫,问他:“你真的很急吗?”农夫答道: “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赶不上集了。”僧人说:“你既然急着赶集,为什 么不尽快给绅士让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几步,绅士便过去了,绅士一过, 你不就可以早早地过桥了吗?” 农夫一言不发。僧人便笑着问绅士:“你为什么要农夫给你让路呢, 就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 绅士争辩道:“在此之前我已给许多人让了路,如果继续让农夫的话 ,我便过不了桥了。” “那你现在是不是就过去了呢?”僧人反问道,“你既然已经给那么 多人让了路,再让农夫一次,即使过不了桥,起码保持了你的风度,何乐 而不为呢?施主,给别人让路,也是在给自己让路啊!” 听完,绅士的脸涨得通红。 人生旅途中,我们是不是有过类似的遭遇呢?其实,给别人让路,也 是在给自己让路啊! 甲乙丙三个渔夫从镇上卖完鱼回家,来到河边时,已没有了渡船。 甲建议游泳过河,乙、丙两人都说河水太冷、太急,怕出危险,不同 意甲的建议。 乙建议沿着河岸找桥过河。甲、丙都知道,离他们最近的那座桥,至 少也得走十里八里。他们都嫌路太远而否定了乙的建议。 丙建议大家在原地留宿一晚,明天一早再找渡船过河也不迟。可甲、 乙都知道,附近都是荒山野岭,经常有豺狼出没,要是万一遇上,非丢性 命不可。 大家意见不一,只有分道扬镳,各行其道。 甲做了做准备活动,脱下衣服,包裹好身上带的东西,凭借着自己强 壮的身体和良好的水性,跳进了湍急的河水中。游到河中央,一个浪头冷 不丁打过来,甲为了顾全性命,慌乱中把包给松开了,结果,衣服和卖鱼 的钱都被水冲走了。上岸之后,甲后悔当初没有听乙和丙的话,要是绕道 找桥过河或在河对岸留宿一晚,钱和衣服就不会被水冲走了。 乙为了找桥过河,他走啊走,在一处偏僻的地方突然冒出一个强盗。 此刻,乙已走得又累又饿,根本没有反抗的力气了,在强盗的威逼之下, 他只好乖乖地把钱交了出来,两手空空而归。乙被抢之后,后悔当初没有 听甲和丙的建议。 乙一回到家,连夜去拍甲的门。一见面,他们把彼此的遭遇一说,两 人不约而同地后悔起来:“还是丙的建议最正确,要是我们两人都听他的 话,钱就不会丢了。” 可是第二天一大早,甲和乙就听到从丙的家中传来哭天抢地的声音。 两人连忙跑去询问。一问才知道,丙昨晚被豺狼吃得尸骨未剩。 选择哪种方式过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种时刻,他们三个人的选 择要统一。三个渔夫最终落得这样的结局(无一好的),错就错在他们选择 了三种不同的方式过河。如果三个人选定同一种过河方式,结果可能就完 全不同了。 一老一小两个和尚结伴回寺院。 通往寺院的山路本来坑坑洼洼,再加上白天下过雨,路面未干,路上 走起来当然艰难。 为了照顾小和尚,老和尚把灯笼让给了他。 师徒两人回到禅房,脱鞋准备睡觉的时候。小和尚发现自己的鞋又脏 又湿,而师傅的鞋仍一尘不染。小和尚感到十分的惊讶,好奇地问老和尚 ,说:“师傅,我打着灯笼都把鞋走脏了。你没打灯笼,鞋子为什么一尘 不染呢?难道你真练有轻功吗?” 老和尚听罢,微微一笑,双手合十道:“鞋子脏不脏与灯笼关系不大 ,主要看你的心在不在。” 小和尚没有听懂,但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 老和尚接着解释:“你拎着灯笼的时候,眼睛只注视灯笼,怕风把它 吹灭,脚下自然不管,所以,即使鞋踩到泥坑你也未觉察。我虽然没灯笼 照明,但我的心和眼睛都注视脚下,借着你的余光,鞋自然会避过坑坑洼 洼,不让泥水给弄脏。” “扫地的时候扫地,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这是一位 禅师说的话,和我们民间流传的俗语“干一行专一行”道理相同。这些话 说起来简单理解也不难,可真要做起来,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有位探险者在没任何救援的情况下独自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经 过长时间的艰苦跋涉,一步步就要接近目的地了。这时,他发现储备干粮 已吃完,水也所剩无几。就在他越走感到越饿的时候,他遇上了一位樵夫 ,探险者欣喜地走上前,向樵夫化缘。樵夫摇摇头,说:“吃的东西没有 ,我刚刚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打了一捆柴回来,送给你吧,或许会对你有所 帮助。”探险者感到很失落,拒绝了樵夫的好意。 探险者继续前行,走出一段路,又遇上一个铁匠,探险者立即走上前 ,向铁匠求援,铁匠抱歉地耸了耸肩,说:“吃的东西我没有。不过,我 可以送你一口铁锅一个铁铲。”探险者摇了摇头,拒绝了铁匠。 告别铁匠,探险者继续寻找,走着走着,又遇上一位农夫,探险者想 ,这回该可以要到吃的了吧,微笑着迎上农夫,并向他求救。农夫无可奈 何地摇摇头,说:“现成的没有,不过我刚刚从很远的地方脱粒了一担稻 米,你要,就送你几斤吧!”探险者长长叹了一口气说:“没锅没柴,怎 么把稻米煮熟呢。”经过深思熟虑,探险者把最后的稻米也放弃了。 后来,救援人员在一间无人居住的茅草房找到探险者,他直挺挺地躺 在床上,早就饿死了。细心的人发现,这间茅草房里,炊具样样齐全,有 柴有锅有筷子有碗,唯一缺少的就是下锅的东西。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