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女性择偶倾向(进化心理学的视角)/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论丛
ISBN: 9787520150903
第1章 理论综述 1 择偶理论与相关研究 人类的生存繁衍离不开对配偶的选择,和其他物种类 似的是只有正确地选择了合适的配偶才能让后代在生存竞 争中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增大,从而使得整个种族生存下来 。然而可能不同于其他物种的一点是虽然从总体看人类的 择偶确实是为了种族的繁衍,但是却不全是这样。一方面 ,人是社会化的生物,所考虑的除了生物学的因素外,还 有性格、能力等社会化的特点,其中还必然考虑了感情等 主观的成分,也正是这种特异性导致了爱情心理学等学科 的产生,也导致了不同个体择偶标准的多样性。另一方面 ,很多动物的婚配模式为一夫多妻制,也有极少数的一妻 多夫制,但人类的大部分婚配模式为一夫一妻制,这种只 有一种选择的规定使得择偶在每个人的生命进程中都占据 非常重要的地位。 择偶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现象。 择偶是家庭建立的起点,是一个社会成员最重要的人生决 策之一,因而成为家庭社会学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西方 最早展开对择偶的研究,以美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最为 丰硕。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0世纪70年代末 有关择偶的研究才初见端倪。本章主要从择偶研究的历史 、定义、理论、测量,以及中西方比较研究等方面展开梳 理和论述。 1.1 择偶的起源和定义 1.1.1 择偶关系的历史演进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择偶关系的发展脉络,以便后 续更深入地探讨择偶的心理学研究。中国有句俗话“万一 悔之于后,无宁慎之于前”,是人们在婚姻择偶中的一种 普遍的心态。人们往往希望可以与自己的配偶“白头偕老 ”、“从一而终”,但择偶本身也受到一系列客观规律的 制约,不仅仅取决于当事人的主观意志,还受到家庭背景 、社会价值和社会习俗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中,爱情或者心理需求并不是男女选择配 偶的催化剂,经济资源却足一个重要的基础。达尔文认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在择偶时会倾向于选择身强 力壮的个体,因为优秀的基因有利于后代的繁衍和进化, 会使整个家族在耕种、狩猎和部落的斗争中更占有优势, 故男女之间的结合只是以维系生存为目的。 回顾人类漫长的婚姻史不难发现,婚姻当事人基本没 有或很少有自由选择配偶的权利。我国古代遵循“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当事人的婚姻要听从长辈或他人的选择 和决定,也衍生出了交换婚、买卖婚、指腹婚、童养媳等 一系列不自由的择偶形式。 “同意婚”也叫自由婚,它是近代社会由资产阶级提 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确立的。该婚姻形式赋予婚姻当事人 自由选择配偶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干涉。资产阶级学者认 为,婚姻是基于人类自然法则的要求所形成的契约,这种 契约必须以双方互敬互爱为基础,以自愿合意为前提条件 。“自由婚”的确立是人类婚娴里程碑式的转折,标志着 人类开始进入择偶自由的新时代。1950年我国颁布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