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秘密营救)

1945(秘密营救)
作者: (美)李·特林布尔//(英)杰里米·德龙菲尔德|译者:高瑞梓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29.90
折扣购买: 1945(秘密营救)
ISBN: 9787533955533

作者简介

李?特林布尔(Lee Trimble) 本书主角罗伯特?特林布尔的儿子,拥有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史蒂文斯科研机构授予的学位。他从担任贝尔实验室的一名研究员起,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然而偶然的机会,因为85岁高龄父亲的一次惊人忏悔,他毅然走上非虚构写作之路,经过四年多的调研和后期的认真研究后,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其父的亲身经历为中心的非虚构小说。本书便是其中的一本。 杰瑞米?德龙菲尔德(Jeremy Dronfield) 曾入围约翰?克里希纪念匕首奖,已出版小说《蝗虫农场》《萨瓦托复活》《燃烧的蓝色》《炼金术师的学徒》等。

内容简介

1945年3月,波兰 自由女神屏住了她的呼吸。 波兰城市里沃夫以东十英里,主要铁路干线蜿蜒着越 过白雪覆盖的农田,穿过绵延一英里的森林。这一天,在 俯瞰农田的山坡上,一个年轻女人藏身于松树后,在哭喊 中瑟瑟发抖。她的名字叫伊莎贝尔。她藏在这里,在刺骨 冷夜里焦虑地一宿无眠。她在等一列火车。那不是普通的 火车,而是一列通向自由的列车。 伊莎贝尔远离故土,是这陌生土地上漂泊的浮萍。两 年前,她和其他年轻男女一起,被德国当局从法国的故乡 带到德意志帝国。这些被掳走的人,即所谓的“强制劳工 ”②,被拘禁在集中营里强迫工作:一些人在工厂中,有 的在矿上,其他的则去了德国农场和德占波兰。伊莎贝尔 和她的同胞们遭受了几年的囚禁,她们被迫劳动,忍受饥 饿,有时还面临被强奸的噩梦。 苏联人的到来解放了集中营。纳粹把在波兰的外籍劳 工向西赶往德国,顺便杀掉了反抗的人。很多人从强迫行 军中逃离,他们虽然自由了,可离真正的自由还差得老远 。就像无数其他的逃跑者——劳工们、战俘们,甚至一些 集中营幸存者们一样,伊莎贝尔和朋友们踏上了逃亡之路 。出于安全考虑,她们采取小组行动,一些法国姑娘向东 走,远离战斗前线。她们都来自不同的营——“强制劳工 ”营、集中营,还有一小部分人是从奥斯威辛的死亡行军 中逃出来的。上百名法国姑娘齐聚里沃夫的郊外,有些人 在前线经过时破坏的农场里藏身,其他人则借宿在同情她 们的波兰农户和村民家中;还有很多人,包括伊莎贝尔和 她的伙伴们,就躲在她们工作的农场里。女孩子们熟知这 片区域,知道哪里安全,也认识当地的农户。每天,她们 都活在被苏联人带走的恐惧中,苏联人把这些难民看作非 法居留者——可能是间谍,也可能是反对苏联的叛乱者— —然后就会把他们关押在可怕的收容营里。有时,这些收 容营甚至就是难民们一开始被解放出来的地方。 现在,希望终于来了。这群分散在里沃夫的难民收到 了逃亡者口口相传的消息:自由就在眼前。伊莎贝尔大着 胆子进人里沃夫,找到了那个可以安排她们回法国家乡的 人。他不是波兰人,也不是苏联人,而是一名美国军官。 他可以安排一列火车把她们带到滨海城市敖德萨,在那里 再登上开往家乡的轮船。借着幽微的暮光,女人们三三两 两,小心翼翼走到森林中的集合点:她们要躲在那里,在 寒夜中等上好几个小时。 森林不是常规的火车停靠点,会面地点是那名美国军 官安排的,他来到这个国家就是为了拯救他的美国同胞。 他说过,帮助伊莎贝尔是额外的事,只是出于人道关怀。 这些流落他乡的人被战争的浪潮冲刷到波兰,而这名美国 军官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颗磁石,是通向家和自由的导体。 伊莎贝尔相信这个美国人,她坚信火车会来。 晨光熹微,渐渐消散,中午也过了,火车晚点了好几 个小时。如果它不来,或者上面坐满了苏联人,又或者有 百分之一的不幸发生,所有这些女人面临的将是更长的监 禁,更多的苦难,甚至很可能就是死亡。伊莎贝尔的心沉 基于真人真事写成,在曲折、传奇的情节中描绘战争的残酷 本书根据美国空军上尉罗伯特?特林布尔的回忆和同时期相关人士的回忆录、档案、书信、照片等写成。作者文采飞扬,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同时充分尊重历史,将战争中的种种细节呈现在读者眼前,如集中营里冰冻的尸堆、女战俘被强奸后生下又死亡的孩子、无名铁轨旁大量的士兵残骸、耽于享乐的腐败将领……配合书中附加的大量历史照片,读者很容易沉浸在历史和战争的真切体验中。 一个年轻人面对强权世界的弱小与勇气,一个普通人在战争旋涡中完成的平凡之善 主人公特林布尔被“骗”只身踏上营救之旅时才25岁,然而他要面对的却是波兰复杂的政治局面、冲突不断的美苏官兵、位置不明的各国战俘难民、全副武装的哥萨克骑兵、各怀心思的两方间谍、官僚主义的办事人员,以及并不完全可信的美军上峰……在与一切力量周旋的过程中,他个人也不断面对困惑与迷惘,并在抉择和坚持中步步成长,用实际行为展示了一个普通人面对世界的力量。 反映冷战前欧洲战场的复杂国际关系,关注战争中普通士兵和百姓身上的人性之光 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因此不同于读者熟悉的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小说中处处可见基层美苏军人间热情而真挚的友谊。此外,小说较多关注战争中普通士兵的命运和一般百姓的无私救助,在庞大的战争背景下突显了小人物身上的人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