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美之境(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

极美之境(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
作者: 编者:马俊杰//田明中//张志光|
出版社: 北京师大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108.90
折扣购买: 极美之境(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
ISBN: 9787303299317

作者简介

2002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研究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研究中心”,2016年改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遗迹研究中心”,成为中国最早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和地质公园研究的高校。通过 20多年努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深刻理解地质公园理念的专家团队,目前拥有 2名世界地质公园个人委员(张建平、田明中)、3名世界地质公园评估员[张建平(资深评估员)、韩菲、田楠]、5名国家地质公园数据库专家(张建平、田明中、武法东、程捷、夏柏如),其中张建平教授担任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成员、理事会副主席、国际地科联国际地质遗迹委员会副主席。 多年来,在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专家团队参与了一系列与中国地质公园建设发展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标准的制定工作,为许多地方政府在国家和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建设、发展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肯定,为推进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内容简介

"庐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以下简称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境内,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交界,北临长江,东傍鄱阳湖,面积 548平方千米。伟大的长江,辽阔的鄱阳湖,美丽的庐山,汇集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庐山,因其独特的地质记录、地理位置和文化传承,成就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在 1996年以文化景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并于 2004年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之一。 地学特色与价值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典型变质核杂岩构造、地垒式断块山构造和中国大陆东部山麓第四纪冰川遗迹所塑造的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为特色。 庐山拥有不同时代不同岩石类型(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典型地层剖面保存较完整。庐山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构造典型突出,尤其是盖层中的固态流变褶皱构造十分发育,具有极高的科研与美学价值。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了庐山地垒式断块山构造地貌,受多条大断裂控制,其西侧为高角度断层崖,东侧有多条推覆断裂与近于直立的剪切节理悬崖。庐山断块山在形态上呈菱形断块,雄伟而奇特,是研究华南大地构造的重要基地。元古宙地层出露较为齐全,其岩相建造是研究华南前寒武纪地质的重要窗口,是研究扬子板块陆壳组成的一个极其珍贵而罕见的天然地学断面。 地质学家李四光 1931年首次在庐山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1937年完成的《冰期之庐山》重要著作,为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研究开辟了先河。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数十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冰川泥砾沉积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文化价值 公元前 126年司马迁登上庐山,30年后他在史书《史记·河渠书》中写下“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也是在历史上关于庐山最早的地学历史记载之一。庐山见证了中国古代治水盛举,反映了人类对地理学认识和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取得了古代水利事业的巨大成就,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古代历史地理名著《山海经》中,将庐山称为天子都。公元 1618年,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庐山,并撰写了《游庐山日记》。 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庐山优美的山水自然环境,成为中华山水文化的最佳载体,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庐山不仅是地质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圣地,而且还深受众多文学家、艺术家青睐,独特的复合地貌景观以及孕育出的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给予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4000多文人墨客登临庐山,留下 16000余篇诗词歌赋,以及 1000余通碑刻、摩崖石刻。庐山既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田园诗的发源地,又是以谢灵运为代表的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还是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中国山水画的发源地,历代大画家创作的以庐山为题材的大量书画作品,在中华美术史上都占有极高地位。 集美之境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秀美壮丽的复合地貌景观、悠然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以及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特点,孕育出庐山独特的教育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和茶文化。以程朱理学创始人、教育家朱熹为代表的庐山书院文化,作为古代理学和教育中心学府的白鹿洞书院代表着儒家理学近 700年来的大趋势,庐山白鹿洞书院在中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庐山是佛教净土宗发源地,慧远的东林寺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在此和谐共处。 庐山襟江带湖的地理环境、独特的地质特点、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云雾缭绕的气象条件造就了庐山的瀑泉景观、优良的水质,孕育出独特的庐山茶泉文化,庐山云雾茶历史悠久,庐山谷帘泉因水质优良而被茶圣陆羽赞誉为“天下第一泉”。 近代保存完好的 600余栋 20余国家风格迥异的近代别墅群为代表的建筑文化,让庐山成为近代别墅建筑博物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合。庐山的历史遗产是地质与文化的融合,具有巨大的美学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1996年,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0届全体会议暨主席团特别会议上,专家学者对庐山历史文化的评价为:“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重大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会议一致同意批准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