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变格:孙悟空与现代中国的自我超越[增订本]

英雄变格:孙悟空与现代中国的自我超越[增订本]
作者: 白惠元|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3.40
折扣购买: 英雄变格:孙悟空与现代中国的自我超越[增订本]
ISBN: 978710807840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民族话语里的主体生成: 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孙悟空形象 2015年9月9日,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正 式下线,票房锁定9。56亿,位列华语片票房历史第十 名。无论是市场层面的逆袭,还是表意层面的民族形式 ,我们都有理由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视作一次重要 的文化事件,它激活了诸多网络文化关键词,如“自来 水”“国漫”“二次元民族主义”,以上种种皆成为进 入本片的全新路径。然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并非 横空出世,它是中国动画电影长期积累后的爆发,在其 背后是脉络深广的电影史谱系。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动 画电影中的孙悟空形象有必要进行重绘。所谓重绘,是 将孙悟空这一银幕形象视作“文本”,视作不同话语与 历史叙述结构进行权力斗争的场域,而孙悟空的每一次 复现,都是多种话语协商的结果。因此,本章试图从孙 悟空的视觉造型出发,集中讨论中国动画电影史的四部 杰作:《铁扇公主》(1941)、《大闹天宫》(1961、 1964)、《金猴降妖》(1985)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2015)。本章试图探讨的问题是:孙悟空在银幕上 的“身体”如何生成了“主体”?其身体的发育如何形 构了历史的成长?在民族话语的主导结构下,孙悟空所 讲述的“中国故事”是否产生了颠覆性力量?那些众声 喧哗的复调话语又是如何破坏了孙悟空的主体化进程? 一、身体的发育:孙悟空视觉造型嬗变 毫不夸张地说,孙悟空可能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唯一 名片。从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到“中国 学派”集大成之作《大闹天宫》,再到近十亿的票房神 话《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孙悟空是不变的视觉中心, 而世界电影正是经由“MonkeyKing”认知中国动画。当 然,作为古典神魔小说的虚构人物,孙悟空的视觉造型 设计永远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步。事实上,从《铁扇公主 》开始,孙悟空一直在动画银幕上寻找着自己的身体, 从衣着配色到身材比例,从皮肤毛发到面部表情,即便 是其鹅黄上衣、豹皮短裙、红裤黑靴的经典造型程式, 也经历了相当复杂的探索过程。对此,学界近年来有了 初步讨论,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憾:刘佳、於水将探 索过程划分为摸索期(1922—1949)、成熟期(1949— 1989)与多元期(1989年至今),分期依据是历史、文 化、创作者、造型特征等不同因素,对“形式”的沿革 阐释丰富,但未能对“形式的意识形态”进行深入挖掘 ;任占涛则以“民族化”为线索,考辨了孙悟 空动画造型的文化源流,指出当前动画电影民族化 的基本困境,但未能解读其造型嬗变的时代文化症候。 这说明,研究者仍没有找到探究孙悟空形象文化嬗变的 基本方向,进一步说,是缺少一种“历史化”的视野。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将以全新维度来审视孙悟空的 视觉造型嬗变,即身体的发育。从《铁扇公主》到《西 游记之大圣归来》,孙悟空的身体经历了从幼儿(动物 )到少年,再到成年, 进而中年的发育过程,这集中体现在头身比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