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1.30
折扣购买: 父母的语言:非暴力沟通的话术技巧
ISBN: 9787549637607
蔡芳,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硕士,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北京市家庭学校校长,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学院院长,北京市朝阳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校社共育咨询室负责人。策划、编辑出版《让孩子快乐学习的52个方法》《儿童家庭教育系列家长手册》《生涯指导36问——给高中教师的生涯指导建议》《乐学国学系列教材》等书籍。
孩子最早学会的50个词 语言学领域一直有个说法,当孩子认识了50个词后,他就会开始尝试组织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的语言发育将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50个词,孩子要怎样组织呢?它体现了孩子怎样的思维,又能给我们的语言教育带来什么启发? Part. 1 语言,从场景中逐渐走出来 最开始,孩子眼中的语言不是孤立的词汇,而是跟某个特定的场景结合在一起、从属其中的一个元素。 妈妈抱着宝宝,唱着歌哄他睡觉,然后说:“宝宝睡觉,乖乖睡觉。” 对孩子来说,“睡觉”这个词不是孤立的某个动作,而是跟妈妈的拥抱、摇晃、耳边响起的歌声结合在一起的,属于这个场景的某个细节。 这一时期,孩子不明白语言的含义,也不会使用语言。你说的每个词,跟摆弄婴儿车时发出的咯吱声,或者摇铃铛时发出的叮咚声没有什么区别。那怎么才能引导孩子意识到“语言”的存在,让它从场景中走出来呢? 在不同情景下不断重复这个词,让孩子意识到它不仅仅出现在某个整体环境里,还有属于多个情景的共同之处。 当宝宝发现,妈妈指着趴在沙发上闭着眼的小狗会说“狗狗睡觉”,晚上关灯后妈妈躺在床上也会说“妈妈睡觉”,他就会将“睡觉”这个词从具体的情景中提炼出来,认为它属于这些场景中表现出的共性事物——所说对象都在躺着,闭上眼睛在休息。 宝宝对称谓的认识也是这么形成的。当他接触到一个温柔的女性,就会想起“妈妈”这个词时,他就会逐渐意识到“妈妈”与具体对象的联系。 所以,要让语言从场景中走出来,就要在不同的情境里重复它。只有创造丰富的、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才能让孩子尽快意识到“语言”与“场景”的不同。 Part. 2 最初的50个词: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当语言从场景中走出来,我们就可以给它划分类别了。语言学家尼尔森通过观察孩子的语言特征,总结了对儿童最初学会的50个词的分类。 名词:指向某个具体对象,如“爸爸”“妈妈”“桌子”等。 动词:表示某个具体的行为或者指令,如“坐”“躺”。 “走”“上”“下”等。 形容词:进行修饰或描述,如“干净”“软”“蓝色” “香”等。 断定词:表示某种交际活动中的态度,如“对”“错” “不能”等。 尼尔森对这些词进行划分之后,发现不同类型的词所占的比例,大概如下图所示。 最先认识的词中,占绝对优势的是名词,孩子会先认识身边的人和物“是什么”;其次是动词,孩子大多会将注意力放在吸引他的动作、响动上,喜欢热闹的场景,所以对动作的捕捉更灵敏;再次是形容词,意味着孩子不仅能观察周围的环境,还会总结出共同点,知道它们各自用什么词来表示;最后是表示态度的断定词,一般只需几个词就能表达清楚孩子的想法,相对比较简单。 Part. 3 逐步扩大修饰词的占比 语言运用中,名词不可以修饰任何词,但是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作为修饰词来用。修饰词的存在,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说话生动的人,一定会灵活运用精巧的动词和准确的形容词。所以,从最早学会的50个词开始,孩子的语言中,修饰词的占比一定会逐渐增大。 嘟嘟很喜欢拍皮球。一开始,他的表达能力比较差,每次都结结巴巴地对妈妈说:“玩,玩……球球。” 嘟嘟不管形容什么玩具,都用“玩”这个词。妈妈也不着急,一边做出拍打皮球的动作,一边告诉嘟嘟:“好,妈妈带嘟嘟去拍皮球。” 当嘟嘟拍打皮球的时候,妈妈就在旁边“直播赛况”:“拍球球,打球球,让球球从地上弹起来。” 时间久了,嘟嘟就会使用更准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拍球球,嘟嘟要拍球球,软软的。” 虽然嘟嘟说的话中只是多了两个词,但是拍皮球的动作、手感都被传达了出来,更容易想象嘟嘟拍球时的样子。 所以,认识名词只是建立对世界的基本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的状态和变化都需要用修饰词来形容。这就要求家长教会孩子使用更丰富的动词和形容词,锻炼孩子对修饰词的认识和使用能力,这样他才能灵活、生动地运用语言。 三千万词汇的力量|孩子最早学会的50个词| 语言的社会化训练 通过改变父母和孩子在沟通时的方式、重点、谈话行为甚至词汇使用,让孩子在幼儿成长阶段可以建立更强大的读写能力、批判性思维、执行力乃至对科学世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