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现代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一个人从心活
ISBN: 9787514348903
在孤独中深情地活着 秋微 毕竟,世界上所有*要紧的事都需要“一个人” 来完成,比如生、死,比如思考,比如品尝,比如了 悟,比如信仰,比如,爱上谁。 有**下午去看芭蕾舞剧《胡桃夹子》,舞美华 丽,剧情热闹。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大老远把一股仿 佛“还乡”般的感慨温柔地拉到近前。然而,等看完 ,我心里冒出来的**的句子竟是——“所以,其实 不论怎样的人生,也不过是梦一场。” 每次新年伊始,我会认真规划两件事,**件是 计划今年学点什么新把戏,比如去年学了阿根廷探戈 ,今年想学一点*文。作为一个心理暗示严重的水瓶 座,对世界的好奇远远大于对“实用”的在意,因而 感*过程变成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可话说回来,不论 是不是在意“实用”,难道我们所有人*终的“结果 ”不都是一样的吗。 这就要说到每年认真规划的第二件事:好好地整 理一遍遗嘱。 说来好笑,其实我压根没有什么“财物”值得以 遗嘱的形式被认真安排。之所以坚持这么做,因为整 理遗嘱之于我有两个意义。一是代表我对“死”的看 重,总需要在一些重要的时刻,对“死”表达一番敬 意,让它知道,我没有忽略它的存在。另一个意义, 略狭隘一点的,就是我会**清楚地把每年出版的或 未完成的作品指名道姓地留给一些我信任的人在万一 哪天我不告而别的时候,妥善处理。我不觉得自己那 点版税能引起什么纷争,而是,作为一个对文字抱有 神圣感、对出版态度审慎的人,坚持认为,一个作品 是否要出版,必须由写字之人自己决定。 比方说,个人认为张爱玲的很多作品在她身后被 陆续出版成册是对张奶奶一世创作英名的重大伤害。 一个生前精神如此有洁癖的人,**不能保护自己的 作品,真是天大的悲剧。 我们的习俗当中好像特别避讳谈“死”。 印象很深,小时候,有一次邻居问我奶奶在不在 家,我回答说:“她走了。”答完这句,我被我妈叫 进房间,很严肃地对我进行了一番批评教育。从此我 心头死死记住了她立下的规矩:在一个人的基本教养 中,不能说别人“走了”,而要清楚地说明ta“去哪 儿了”,*不能说ta“不在了”,而要完整地说明ta “目前不在家”。 对死讳莫如深是常态,似乎不谈,就可以掩耳盗 铃,假装这件事没发生。然而对一件事情的困惑** 不会因为不谈就获得答案。《与神对话》里有一句话 说“人的一切行为都基于,也只能基于两种动因,一 是恐惧,一是爱”。“死”是我的**恐惧。凡事没 有**的好坏,譬如说,对死的困惑和恐惧,也成了 我活到**坚持不懈努力的*大动力,和试着以“爱 ”的面貌去看待人和事的不断迁善的理由。 这个动力和理由,总需要一些方法论。 这个我们活着的世界上,*有效对应**恐惧的 恐怕非信仰莫属,*有效训练人心的,恐怕也非信仰 莫属。 信仰是一种对自我有要求的、内心的修炼道路。 艺术、信仰和哲学是生活里真正的**品,需要有安 居乐业做前提。 它们会不会让内心*清净*丰富?会;它们会不 会让生活*富庶*安稳?未必。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