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职场心理学

每天学点职场心理学
作者: 叶晓
出版社: 中国妇女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9.63
折扣购买: 每天学点职场心理学
ISBN: 9787512701748

作者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学硕士,曾就职于百度。其执着于人的本质与人生意义的探索与思考,源自实践的研究受到各界人士的颇多好评,因此编纂成书,希望能让阅读到此书的读者有所收获。

内容简介

“考虑自己?认识自己?” “是的,赤裸裸地注视自己,毫无保留地彻底反省,然后才能认识自已 。” 老和尚的这一席话,如醍醐灌顶,原一平终于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所 在。他从此努力认识自己,锤炼自己,终成一代推销大师。 只有认识自己、审视自己,才能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缺点,甚至自己是 不是适合这份工作。就像原一平一样,只有彻底地反省自己,清楚地认识自 己,才能在销售行业中不断完善自己,也才能像他一样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所以说,认识自己是一个人获得或者做好一份工作的基础。只有在真正 了解自己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自己最优秀、最具潜力的一面。 工作是一生都要面对的事情,并不是只要能赚钱就行了。一个人能否找 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是他以后能不能快乐,能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一 个重要前提。 所以,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变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了解 自己既而找到适合自己又很有前途的工作呢? 1.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是不是和职业相符 很多大公司都重视员工的个人理念和公司的理念是否相符,只有理念相 符才能让公司和员工达到最有利的契合点。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就像两个人 要有共同话题或者是共同的目标才能一起走得更远。个人选择职业也是一样 的,和自己有共同目标的公司自然能为自己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取得事 业上的成功也就变得更加容易。 2.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 一个人能否在从事的职业和工作上获得成功,与他对这种职业本身的兴 趣大小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兴趣并非事业成功的唯一条件或决定因素,但一 个人对一种职业或工作完全不感兴趣,则很难在这一行有所建树。 人的职业兴趣爱好大体分为这几种类型,对比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一 种类型: (1)现实型:喜欢机械、工具、植物或动物,偏好户外活动。 (2)传统型:喜欢从事资料工作等琐碎的工作。 (3)企业型:喜欢和人互动、自信,有说服力、领导力,追求政治和经 济上的成就。 (4)研究型:喜欢观察、学习、研究、分析、评估解决问题。 (5)艺术型:喜欢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由的环境中工作。 (6)社会型:喜欢教导、帮助、启发或训练别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沟 通和交流。 3.了解自己的性格 性格作为个性的核心部分,对个体择业有很重要的影响。有的人性格开 朗,而且说话很有感染力,他就适合做销售;有的人敢于冒险、勇于开拓, 就很适合做企业家;有的人不喜欢和人交际,能够专注做事,就很适合做研 究。了解自己的性格才能选好职业,做到职业和性格天衣无缝地结合才是最 高境界。 4.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 有的人天生在某方面就有很高的天赋,但是很多人不一定具有很突出的 能力,这也不要紧,后天的培养可以战胜这些不足。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什 么地方还不够好,千万不可以盲目自大。 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就要学会了解真实的自己。“了解自己 ”,其实就是搞清楚自己的特长和优点。 每个人都有缺陷,都有不足,同样也都有优点,都有特长。要想进一步 加快工作进度,了解自己的主要特长和优势是必须的。在知道自己的特长是 什么的同时,你还要了解发挥这些特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这是你找准自己 位置的根本依据。 一个人只有去从事与自己的特长相符合的工作时,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 配置。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在哪儿,不从自己的长处着眼定位,而是反 其道而行之,从自己的短处出发,久而久之,你就难以摆脱“高智商低绩效 ”的命运了。 其实这里说的“病”不是一般身体上的病,而是心理疾病。有一部叫做 《玛丽与马克思》的动画片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男主角马克思有自闭症,女主角玛丽经常被人嘲笑什么都不知道,玛丽 的邻居患上了“恐外症”而不敢出门,玛丽的妈妈酗酒,玛丽的爸爸是个“ 标本狂”,玛丽的老公戴民是同性恋…… 在这部动画片里,几乎人人都有病。而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 你的朋友可能有自私的毛病,你的男朋友可能很粗心,你的上司可能控 制欲极强,你的同事可能超级爱妒忌别人,而你自己可能有点神经质…… 现在社会竞争加剧,工作节奏快以及自身期望值过高,导致整天像机器 人那样拼命。如果心理素质较差或不善于自我疏解则更易罹患心理疾病—— 在某外企工作的陈女士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一直深得领导赏识。前不 久。陈女士凭借自己的实力被提拔为分公司总经理,让同事们羡慕不已。但 对陈女士来说,这竞成了噩梦的开始。 坐上高位的陈女士压力极大,她每天最担心的就是工作完成得不够出色 ,领导不满意,又怕工作中一旦出错,下属会嘲笑。这些担忧使她的工作效 率急剧下降,睡眠质量日益变差,注意力也无法集中,整天感到头晕、疲乏 ,精力大不如前,服用药物也无法减轻痛苦,最后不得不回家休息。陈女士 怀疑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想通过自杀来解脱,幸被家人及时发现,才避免了 悲剧的发生。 在巨大的竞争之下,有一些压力是正常的,但是过度地给自己施加压力 ,就会像陈女士这样做出最愚蠢的选择。 现在职场中的“病”越来越多,比如:职场倦怠、拖延症、公主病、焦 虑症等等。其实职场中的病说到底就是指在工作中由于压力过大而造成的一 些情绪、心理上的不稳定,从而让心情低落、意志消沉。这是每一个人都会 面对的,而且是普遍的问题。如果发现自己被压力弄得透不过气、或是情绪 消沉,就要自己有意识地去改善自己的情绪和心情。 职场中的“病”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讳疾忌医的心态。因为压 力过大而造成的各种心理疾病其实是现代人的一个特性,不要以为自己已经 无药可救或是自己患了什么精神病。有压力就要学会缓解压力,工作太紧张 就要在休息的时间放松心情。 但是不要认为每个人都有“病”,所以对自己的问题就不加以重视,小 问题得不到重视总有一天会变成大问题。所以要时刻瞽惕职业中的心理疾病 ,那么要怎么警惕这些问题呢? 1.职业方向感逐渐消失 你的工作目标不明确,不知道应该要什么,可能你内心不在乎,但却能 让你渐渐变得消极,对各方面能力产生怀疑。 2.职业压力太大 一个人压力太大,就会把很多人不在意的事情看得很重:你会担心失败 ,也会有一定的不安全感。时间久了你遇到困难有逃避倾向,不愿承担责任 ,做事畏首畏尾。 3.严重的职业倦怠感 比较明显的倦怠感,会让你缺乏前进的动力,心情变得莫名的疲惫,可 能目标迷失了,可能工作的挑战和新鲜感太少了,可能是缺乏自主权和激励 ,也可能内心冲突太大,耗费了过多的能量。 4.不能与他人形成合作 有些被动合作的感觉,你找不到在组织中的位置,不愿意为组织承担责 任,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不愿在团队中施展所长。 经常为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做健康检查,才能一直避免“疾病”的光临。 适当的忙里偷闲,暂时丢掉一切工作和困扰,彻底放松身心,让精力得 到恢复。遇到冲突、挫折和过度的精神压力时,要善于自我疏解,如参加文 体、社交、旅游活动等,借此消除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情绪或者是心情不好,影响到自己的精神状态,进 而影响到身体健康。人们找病因都习惯从身体机能上下手,但是很多时候问 题的根源不是身体,而是心理,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就是要找到病因对症 下药,这样才能痊愈。 大学毕业后不久,小刘就在一家大型企业站稳了脚跟,拿着令人羡慕且 稳定的薪水。她很庆幸能够找到这样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专业对口、收入 颇丰且很稳定。 可一年过后,小刘发现自己的工作永远是那样按部就班,所有的行为都 和计划的没有什么差别,没有任何新鲜感,自己再也不像刚来时那样为了某 个任务的完成而沾沾自喜。P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