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7.28
折扣购买: 60后学人随笔丛书-做生活
ISBN: 9787220138300
赵勇,1963年生,山西晋城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等,曾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走向批判诗学:理论与实践》《赵树理的幽灵:在公共性、文学性与在地性之间》《人生的容量》《刘项原来不读书》等学术著作、散文集、学术随笔集十余部。学术著作《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曾获北京市第十五届(2018)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0)。
《手稿》, 夏之放 , 或马克思的幽灵 马克思的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我买过三本。 第一本出版于 1985 年 , 我于 1986 年 5 月购于山西长治。 第二本是人民出版社的汉译修订版 , 2000 年面世 , 我在 2004 年 9 月从今年因关张而惊动了多家媒体的盛世情书店 请 回 。 第 三 本 是 英 译 本 (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1844 ) , 由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出版社 ( pro- metheus BooKs) 1988 年 出 版 , 翻 译 者 是 马 丁 . 米 里 根 ( Martin Milligan) 。这一本我是 2006 年在新加坡的 kino- Kuniya书店购得的 , 花了 17. 41 新元 。反复买此书 , 莫非 我曾研究过它? 非也 。它只是关联着我的一段学习时光和 情绪记忆 。当然 , 如今我也应该承认 , 我实际上是通过 《手稿》 才真正进入马克思的世界的 。虽然我在他那里用 功不多 , 但他弹奏出来的思想妙音却回响在我后来的学术历程中 , 如同他所说的“ 一个幽灵① 在游来荡去。 追根溯源 , 就从我的大学时代说起吧。 1983 年 , 我大二 , 正在山西大学念书 。那一年发生的 大事是 , 上半年 , 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活动开始举 行 。就是在这个纪念活动中 , 周扬在中央党校礼堂做了一 场著名的学术报告 , 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从此进入人们视 野 。据说 , 那场报告结束后 , 王震与周扬握手并请教: “ 你说的‘ yihua , , 这两个字是怎么写的?② 但是下半年 , 一场“ 清除精神污染 的“ 运动 忽然不期而至 。紧接 着 , 胡乔木在 1984 年年初作报告批周扬 , 随后 , 一本 《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 的小册子面市 , 宛如中央文 件 。此书正文前的开篇语写道:“ 谨以这篇讲话似的论文 , 献给一切探讨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人道主义的理论 界 、文 艺 界 同 志 , 和 探 讨 人 生 意 义 、人 生 目 的 的 青 年 ; … … ③ 很显然 , 这本白皮书的目标受众也包括青年 大学生 , 这样 , 它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发放到了我们手中。 很可能这就是我关注马克思的起点 , 而巴黎手稿、两 个马克思、异化、人道主义等说法 , 也是我在那个阶段获得 的新知 。不过说实在话 , 这场讨论对于二十来岁的我来说又 显得太高深了 , 远远超出了我当时的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 ; 而隐含在讨论后面的纸背心情 , 更不可能让我琢磨明白 。许 多年之后 , 我在李洁非的书中读到 , 周扬之所以在那个时候 谈异化 , 是因为他自己就是“ 一个被异化了的人① 。这个 说法曾让我悚然一惊 , 但是在 1983 年 , 不要说懵懂无知的 我 , 就连搞理论的专家学者能想到这一层的又有几人呢? 大学最后一年 , 程继田老师带着他的 “ 美学 课和 “ 马列文论 课上场了 , 马克思的著作文章和著名论断也 就时常挂在他嘴边 。但程老师较正统 , 他似乎没有触及过 《手稿》 中的经典命题 , 而只是给我们解读了马恩致拉萨 尔 、考茨基 、哈克奈斯等人的几封信 , 让我初步领略了马 克思的风采 。由于选修了程老师的课程 , 大学毕业之后的 第二年 , 我就买了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一书 。没承想 , 这本书成了 我考研时的重要读物 , 那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我差不多都认 真读过 , 重要的段落甚至背过 。但同一年买到的那本 《 手稿》 却没有及时阅读 。直到 1988 年 , 我才真正打开了这 本书 , 带领我们读此书的是夏之放老师。 1987 年 , 我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攻读 硕士学位 , 师从李衍柱老师 , 但夏老师的名字在考研阶段 就已频频亮相 , 因为我的考研用书中有两本都与他有关 , 一是他与刘叔成 、楼昔勇等人合著的 《 美学基本原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 二是他主编的 《 文学理论 百题》 (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5 年版) 。读前者 , 让我意识 到马克思的幽灵无处不在 , 例如 , “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 感性显现 便是此书提炼出来的一个重要命题 , 而这一命 题 , 实际上又是对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美学理论的一个嫁 接 。读后者 , 又见马列文论的东西不时在题中浮现 , 比 如 , 有一道题是“ 列宁的 《 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 一文 为什么改译为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今后还要不要 再提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 , 此题的编写者正是夏老 师 。许多年之后 , 我见有著名学者发表文章 , 力论 1982 年把“ 党的文学 ( ΠapTH立HaⅪ ΠHTepaTypa) 改译为“ 党 的出版物 很成问题 , 他的意思是要改回去。① 但是 , 因 为读夏老师主编的书 , 我在 1986 年就明白了把“ 文学 改译为“ 出版物 的道理 。我是改不回去了。 那一年 , 文艺学专业招收硕士生六人 , 其中四人跟李 老师念书 , 二人随夏老师修炼 。第一学期上专业课 , 李老 师出场 , 他讲“ 西方文论专题研究 ; 第二学期 , 夏老师 亮相 , 他的那门课叫作“ 美学原理专题: 马克思 《 手稿》 研究 。就这样 , 在 1988 年的春天 , 伴随着夏老师每周四 节课的讲授 , 我走进了 《手稿》 的世界 , 头两年买到的这 本书也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