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62.00
折扣价: 38.50
折扣购买: 余音(1992-2015学术史随笔选)(精)
ISBN: 9787549590711
葛兆光,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84年同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在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1992年起,任北京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1997年起,先后应邀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客座教授等。2006年底,出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学。
一个佛教居士的忧思 ——读杨文会《佛教初学课本》 倒退回去一百多年,是清代的同治、光绪年间。 那时,大概正是中国最衰败的时候。且不说政治、军 事、经济样样不如西洋,就连历史上一直仰仗中国文 化滋润的东洋,好像也比它不过,常常要受西洋人和 东洋人的气。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不如人家还罢了 ,可是文化上也得在人家面前俯首称臣,就更英雄气 短。所以,有人总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会一 病如斯?怎样才能诊断中国的疾病?什么是治疗中国 疾病的药方? 有人从东洋和西洋历史与现实的参照中,在自己 身上找到了一个病因,发现了一个药方,那就是中国 的衰落,在于宗教精神的萎缩,中国的振兴,则在于 宗教精神的发扬。不过,依靠什么宗教来自我拯救呢 ?西洋的基督教精神是不行的,因为信仰西洋的宗教 不仅伤害中国人的自尊,而且那种以“原罪”为中心 的宗教信仰也不太适合中国人的习惯,所以,还是得 在中国原有的宗教里寻找精神的内在源头。于是,很 多人不免一眼看中了佛教。尽管佛教说起来原本也是 外来宗教,不过时间太长,长得连自己也忘了它的出 处。当时著名的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章太炎、宋恕、夏曾佑、沈曾植,都明里暗里地挪用 或提倡佛教,这就使得明清以来已经日渐衰微的佛教 ,在世纪之交突然又兴盛起来。 追根溯源,这些人大多数都受过一个人的影响, 这个人就是被称为“当代昌明佛法第一导师”的杨文 会。 “昌明佛法”的杨文会,不是出家的佛教僧人, 而是一个在家的佛教居士。道光十七年(1837),他生 于安徽石埭(今安徽石台)的一个士绅家庭,父亲杨林 庵中过进士,但杨文会自己虽然也读了不少书,却并 没有走上他父亲那种一般文化人的科举之路,倒是在 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即后人说的那个地方士绅崛起 、经世思潮重兴的同治年间,靠了“办团练”、“理 军事”,逐渐进了政界,被当时著名的官员曾国藩、 李鸿章“以国士目之”。后来,他还随着曾纪泽等人 ,两度出使欧洲,成了当时少有的兼通中外的人物。 据说,杨文会二十六岁就开始读佛经,不过,最 初他好像并不是太认真,直到第二年他生了一场大病 ,加上父亲去世,他才在一种哀伤的心情中,逐渐沉 湎于佛教经典,“一心学佛,悉废其向所学”。特别 是读《大乘起信论》,使他一下子被佛学所吸引。从 此以后,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佛学的研读和弘传 上。简略地说,几十年里他做的几件事是:第一,广 搜佛经,刻印典籍;第二,弘扬佛法,宣传佛教;第 三,培养人才,开办学校。正如梅光羲所说,“今日 婆娑世界现身人世,破邪说立正义普救众生者,惟我 师一人而已”。 在那个时代,经过他的努力,西洋的宗教学方法 、东洋的唯识学佚著,都陆续传人了中国,中国的一 批思想家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对佛教产生了一种异 乎寻常的兴趣和热情。后来,梁启超在《中国佛法兴 衰沿革说略》的末尾曾说,清代佛教中没有什么可以 特别提起的人,只有居士中的杨文会,“得力于《华 严》,而教人以《净土》,流通经典,孜孜不倦。今 代治佛学者,什九皆闻文会之风而兴也”。 杨文会之所以在后半生全力投身于佛学,也许, 是因为他比他的后人更早察觉到宗教对于危机中的中 国之意义。一方面,他感到,佛教伦理对精神已经萎 靡、价值发生混乱的中国,也许有提升精神的作用, 在《观未来》一文里他说,“支那之衰坏极矣!有志 之士,热肠百转,痛其江河日下,不能振兴”,中国 人现在就好像在梦中,“欲醒此梦,非学佛不为功” ,因为以他的阅历和经验,他发现“地球各国,皆以 宗教维持世道人心,使人人深信善恶果报,毫发不爽 ,则改恶迁善之心,自然从本性发现,人人感化,便 成太平之世矣”。另一方面,是东方的佛教思想对当 时汹涌而来的西洋强势文化有一种对抗作用,他曾写 信给正在英国的日本学者南条文雄,托他在欧洲寻找 《大乘起信论》的梵文本,又曾与李提摩太用英文合 译《大乘起信论》,因为他“愿持迦文遗教,阐扬于 泰西诸国”。据说,如果能找到梵文原本,证明它来 历久远,又能把它译成英文,就能使佛理彰明,而“ 此理一明,导欧美而归净土,易于反掌”,因为佛教 的“出世妙道,与世俗知见,大相悬殊,西洋哲学家 数千年来精思妙想,不能人其堂奥”。 说起来,前一方面是为自救,能不能管用且不说 ,至少是表现了当时忧国忧民的那一批文化人的心情 ,现在看起来,或许有点儿“病急乱投医”,但那时 显然是针对了很多人的心病。后一方面是为了救人, 别人要不要你救是另一回事,也许只是中国佛教信仰 者的一厢情愿,但至少表明了中国人并不是什么也拿 不出来的,在精神上,中国人还有佛教,有这种比西 方高明一筹的宗教,这无论如何也会使中国人在世界 上有几分自信。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