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絮语话文坛(精)/叙旧文丛

炉边絮语话文坛(精)/叙旧文丛
作者: 陈漱渝
出版社: 福建教育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9.30
折扣购买: 炉边絮语话文坛(精)/叙旧文丛
ISBN: 9787533469566

作者简介

陈漱渝,生于1941年,1976年调入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曾任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副会长等职。作品有:专著《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鲁迅在北京》、《鲁迅史实新探》、《许广平的一生》、《鲁迅史实求真录》、《宋庆龄传》、《风情·亲情·乡情——一个人陆人看**》、《五四文坛鳞爪》、《剪影话文坛》、《胡适心头的人影》等,合著《许广平的故事》、《胡适与周氏兄弟》、《鲁迅与中国现代女作家》,主编及独立编写r《鲁迅诗作鉴赏》、《世纪之交的文化选择——鲁迅藏书研究》、《中国现代**作家情与爱丛书》、《鲁迅序跋》、《鲁迅语录。四卷本》、《鲁迅语录》、《鲁迅的风月闲谈》、《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说不尽的阿Q》等。

内容简介

帮助鲁迅改变命运的人——许寿裳 鲁迅一生助人甚多,特别是帮助弱势群体和文学 青年。他的“人生计划”就是“随时为大家想想,谋 点利益”(1935年12月14*致周剑英信);又说:“在 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 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1926年12月16*致 许广平信)鲁迅为人力车夫包扎伤口的故事,为女佣 王阿花赎身的故事,以及甘为文学青年当梯子、当垫 脚石的许多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然而鲁迅一生也得到了一些中外友人的帮助,特 别应该提到的是他一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虽然许先 生十分崇仰鲁迅,视鲁迅为相交35年的畏友,也被鲁 迅研究的通人冯雪峰称为“终生忠实于鲁迅的一位朋 友”(见冯雪峰遗稿《鲁迅传》),但有一点却很少被 人提及,那就是他同时也帮助鲁迅改变了命运。东京 结缘:文学与革命的双重奏 许寿裳先生1883年(清光绪九年癸未)2月4*出生 于浙江绍兴城内水澄巷,是鲁迅的同乡,比鲁迅小两 岁。他们都轻功名,不重视科举考试。1902年初秋, 许先生以浙江官费派往*本东京留学,初入弘文学院 浙江班补习*语;其时鲁迅已早半年入校,编人江南 班。这两个班级的寝室和自修室相毗邻,为两人提供 了接触之机,他们很快订交,终成莫逆。1904年,21 岁的许先生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先读预科,后入 史地科;鲁迅则于1904年9月考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 。虽然学业各有专*,但他们始终是革命营垒的战友 ,文学事业的同志。 在弘文学院期间,鲁迅对文学已产生浓厚的兴趣 ,买了不少*译世界名著,如拜伦的诗,尼采的传, 希腊罗马神话,还有一部*本印行的《离骚》线装本 ——鲁迅赴仙台前送给了许寿裳。他们经常在一起讨 论以下三个相关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二、中国国民性中*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 何在?解决这三个问题,成为了鲁迅后来从事文艺运 动的宗旨。1907年夏天,在留*学生普遍鄙弃文艺、 重视实用学科的“冷淡的空气”中,刚从仙台医专退 学的鲁迅集合几个志同道合者,准备筹办一份名为《 新生》的文艺杂志。鲁迅说,“新生”是取“新的生 命”的意思(《呐喊·自序》);许寿裳说,“《新生 》之名,取于但丁作品,亦不为人所知”(1944年2月 4*致林辰信),但也许这两种含义兼而有之。由于原 来几位答应为刊物出资和供稿者爽约,杂志遂告流产 。坚持到*后的三个人中,除开周氏兄弟之外,仅有 许寿裳一人。 鲁迅和许寿裳文学上的合作还表现在替《浙江潮 》撰稿。《浙江潮》是一份综合性月刊,1903年2月 创刊于*本东京,初由孙江东、蒋百里主编,第五期 起由许寿裳接编。应许寿裳之约,鲁迅先后在该刊发 表《说鈤》《中国地质略论》《哀尘》《地底旅行》 等译文和编译的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这些译作 均为鲁迅*早公开发表的文字。《哀尘》是法国作家 雨果《随见录》中的一部短篇小说,后来雨果又将这 个情节写入了他的史诗性巨著《悲惨世界》。翻译《 哀尘》,显示出鲁迅非凡的艺术鉴赏力和战斗的现实 主义倾向。《地底旅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 纳的科学幻想小说,鲁迅试图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方 式在文盲充斥的中国普及科学知识。《说鈤》介绍了 居里夫人发现镭射线的经过,表明鲁迅对西方自然科 学的新成果有及时的了解,并且已经开始运用唯物主 义的自然观来考察问题。《中国地质略论》既是科学 论文,又是一篇洋溢着爱国主义**的警世之作。“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 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在 中国地质资源惨遭列强豆剖瓜分的岁月,这些力敌千 钧的文句奏响了救亡卫国的时代*强音。《斯巴达之 魂》写的是古希腊斯巴达勇士抗击侵略*的悲壮故事 ,通篇张扬着一种反抗强权暴行的尚武精神。在1903 年4月留*学生发动的“拒俄运动”,乃至于在整个 辛亥革命过程中,文中歌颂的“一履战地,不胜则死 ”的牺牲精神,都使读者热血沸腾,斗志昂扬。文中 烈女埃烈娜的形象,正如许寿裳所说,“使千载以下 的读者如见其人”。许寿裳通过媒体**把鲁迅推上 了文化舞台,而**公开亮相的鲁迅也表现出了他在 人文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丰厚潜质,预示了这 位文化巨人在未来岁月中无限广阔的发展前途。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