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陕西师大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2.60
折扣购买: 郭嵩焘/大家精要
ISBN: 9787561388235
州长治,1936年生,山东宁津人。19**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人外交学院调研班,1967年毕业后入***,1990年任世界知识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编审。1997年退休。现为中和化德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编辑。有多种著作和译著出版。
龄儿是郭嵩焘的小名。这个故事说明,在家长的 眼里,郭嵩焘自幼就是与众不同的。 所谓人以群分。郭嵩焘自己如此,他结交的朋友 刘蓉、曾国藩兄弟等人,个个如此。 郭嵩焘与这些人交往,一般是在一起切磋学问, 议论时事,游山玩水,陶冶性情。遇事则彼此提携帮 助。谁有了喜事,大家一起祝贺;有了不幸,则给予 安慰,朋友思想和行动出了偏差,还要提醒、规劝。 这是当时读书人交友的常例。只是,郭嵩焘与刘蓉、 曾国藩这些人交往,*崇尚学问、忧心国事,大家齐 心协力,誓为**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前,刘蓉的父亲曾对曾国藩的 弟弟曾国荃讲:“天下之乱已兆,无有能堪此者。其 吾涤生乎?君与湘阴郭君及吾家阿蓉,皆中兴之资也 。”涤生就是曾国藩。刘蓉的父亲预感到天下将大乱 ,而在他的眼里,曾国藩兄弟、郭嵩焘、刘蓉等,必 是力挽狂澜的柱石。 从父辈的赞扬中,我们看到,他们的异处凸显这 样的内涵:“中兴之资”。 这种“中兴之资”的潜质,是一直在他们身上的 。这从他们交往中经常谈论的话题中可以看得清清楚 楚。 道光十六年,郭嵩焘、刘蓉在岳麓书院**次见 到曾国藩。曾国藩会试落第,出游江南,路过长沙, 经刘蓉介绍与郭嵩焘相识。这次他们在一起待了差不 多两个月。次年,曾国藩去浏阳考察古乐,再次路过 长沙,郭嵩焘、刘蓉与曾国藩又有一个月聚谈的好* 子。三十年后,刘蓉在给郭嵩焘的一封信中记述了他 们两次相聚,说他们三人“雅志相期,孤芳自赏”。 这说明,当时郭、刘、曾三个人,年轻气盛,傲视流 俗,并立志商远。 关于他们在长沙聚谈的内容,郭嵩焘自己的记述 *加明白。说他和曾国藩、刘蓉等在长沙晤谈,“晓 然知有名节之说,薄视人世功名富贵,而求所以自立 ”。他总结说:“数十年出处进退,以及辞*取与, 一皆准之以义,未尝稍自贬损,于人世议论毁誉,一 无所动于其心。”严酷的现实使这些胸怀大志的读书 人决心出处进退和辞*取与,统统以一个“义”字为 准则,不计个人贬损,一心自强。 道光二十年(1840),**次鸦片战争爆发。这些 “晓然知有名节之说,薄视人世功名富贵,而求所以 自立”的年轻人。对这次事变作出了自己的反应。郭 嵩焘去了浙江,以探究竟,**次*到了战争——与 洋人之间的一次重要战争的洗礼,尽管当时郭嵩焘对 洋人的认识水平还是不高的。 有没有志向,对人生的意义是重大的。有志向未 必有实现抱负的机遇。但机遇一定会钟爱和眷顾那些 有志向的人。 四、崭露头角 古人曾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训。当 初,郭嵩焘和他的朋友们要“三不朽”,走的是当时 读书人只能走的那条读书、科举的老路。问题是,走 那条路,未必能够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郭嵩焘和他 的朋友们都很聪明,学业很精。但聪明、学业精,未 必能够科考得中。即使考中了,也未必能够有官做。 没有官做,治国平天下,一切都是空话。 实际情况是,郭嵩焘本人在科举的路上奔波十二 年才得中进士,而考得了进士并没有被授官。(P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