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生气的父母

做不生气的父母
作者: 黄学英
出版社: 中国长安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76
折扣购买: 做不生气的父母
ISBN: 978751070274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Part 2 调整好对孩子的期望值 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 这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望子成才,望女成风”是普天下所有父母的 眷眷之心。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望子成才。有的家长把望子成才变成“令子 成才”、“逼子成才”。按理说,望子成才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在此前提 下,对孩子加以引导、劝说、帮助、鼓励、监督,这才是应当采取的正确 态度。可是有的家长不顾条件瞎指挥,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孩子,让 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指令去做,颇似皇帝下圣旨,家长说了不办不行,办 不好就逼。 由于孩子在小时候没有反抗力,不管心里多么不乐意,表面上也不敢 不顺从。虽然孩子会发点小脾气,但真正反抗父母的安排是不大容易做到 的。于是,就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家长的“战略部署”一条一条实现得 很顺利。家长先是喜在心头,接着是头脑发热,认为自己的伟大计划一定 能实现。殊不知孩子已经反感透了,而且正聚积着反抗的力量,年龄稍大 一点就可能出现“儿大不由娘”的现象,公然与家长顶撞、冲突。所以, 家长应学点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自己孩子的基本素质情况, 不要盲目地确定对孩子的期望值。 那么,家长该怎样合理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充分认识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危害性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如果超过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 ,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及身心健康。在高期望 值的驱使下,家长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会严重失衡,认为学习好就是好孩 子,就什么都好。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孩子只要学习好,要什么给什么, 极端娇宠,并且,盲目给孩子加“小灶”,认为玩就是浪费时间,因而给 孩子出很多题,远远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例 如,某地有个五年级的小男孩,平时功课是很不错的,但在家长高期望值 驱使下,心理压力过大,总认为自己不行,怕考不上重点中学,终日惶惶 不安,极度紧张,后来竟悬梁自尽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是家长,当然 最后吞食这个恶果的也是家长。 与孩子换位思考 对孩子的期望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要设身处地地为孩 子排忧解难,而不要硬逼孩子,不要无休止地对孩子要求这个那个,不切 实际地急于求成。 有一位父亲,他曾经和孩子试着换个位置,孩子当父亲,父亲做孩子 ,孩子向父亲提问题:“人家挣一千元,你怎么挣八百元呢?人家住三居 室,你怎么住筒子楼呢?人家有高级职称,你怎么还是助理呢?”这位父 亲虽然很有涵养,但最终还是受不了孩子这样的提问而大发雷霆。他认为 儿子怎么能不看实际情况一味地要求老子挣大钱、住好房、有高级职称呢 ?因此悟出道理,对孩子的要求要合情合理,要实事求是。 拔苗助长只会事与愿违。当父母无休止地对孩子期望要求时,孩子的 反感就必然要产生了。时间一长,随着这种反感的积累,出现各种问题也 就成为一种对父母高压的必然反应了。 善于鼓励孩子的进步 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评太多,总是挑毛病。当 父母在孩子身上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又不断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时, 实际上是在使孩子失去勇气,在降低孩子的自信心,这些父母往往忽略了 孩子较小的、积极的行为,这就很容易犯苛求和越权的错误,而漠视孩子 的权利,这与孩子的成长是不相适应的。相反,如果父母时刻注意到孩子 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加以鼓励,就会使孩子充满活力,并且产生要多做 一点的欲望。这应当引起父母的足够重视。 激发孩子的动机 如果父母要使期望成为现实,就必须让孩子把期望化为自身发展的内 在动力。如今的孩子,大都生来就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 生存空间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外来的 指令和安排,而真正源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从而导致主 动性与创造性水平低下。有时处理不好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期 望,能对孩子产生作用吗?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恰当的期望值 家长们必须承认,由于人的生活和受教育条件不同,以及孩子生理、 心理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因而人们的主观努力也表现为有限性。若家 长不承认客观条件的差异性,不承认主观能动性的有限性,而是一味地苛 求孩子,对孩予的进步和身心健康都将是有害的。因此,家长在确定对孩 子的期望值时,一定要考虑自己孩子的实际水平,决不要和别人的孩子随 意攀比。如果期望值高于孩子的实际水平,不但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精神 和学习负担,使其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厌倦学习,而且还会剥夺孩子本 应有的生活乐趣,使其长期处于超负荷生活状态,影响其身心发育,损害 健康。如果期望值过低,也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家长应根据 老师的建议,必要时征求心理专家的意见,并合理接受孩子的要求,实事 求是地确定恰当的期望值。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