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人生之体验续编·病里乾坤—唐君毅人生哲学系列
ISBN: 9787510888236
唐君毅,学名毅伯,一九〇九年生于四川宜宾,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江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与钱穆、张丕介联合创办新亚书院,并任教务长兼哲学教育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后,受聘为哲学系讲座教授兼哲学系系务会主席,并被选为中大第一任文学院院长。一九七八年二月病逝于香港,后落葬于台北观音山朝阳墓园。
第一篇 俗情世间中之 毁誉及形上世间 毁誉现象,一般的说 ,直接属于形下的俗情世 间,而不属于形上的真实 世间。但它又是二者间交 界的现象,同时亦是人生 之内界——即己界——与 外界中之人界之交界的现 象。这现象,是人生中随 处会遇见,而内蕴则甚深 远,然常人恒不能知之, 哲人恒不屑论之。实则人 如能参透毁誉现象的内蕴 ,即可了解由形下的俗情 世间,至形上的真实世间 之通路,亦渐能超俗情世 间之毁誉,而能回头来在 形下的俗情世间,求树立 是非毁誉之真正标准。这 些话要完全明白,须逐渐 由俗说到真,由浅说到深 。此下分六段说明。此六 段又分两部:前三段是说 “俗”,其文字本身亦是俗 套的;后三段则希望逐渐 转俗成真。 一、作为日常生活中 之经验事实的毁誉 我所谓作为日常生活 中之经验事实的毁誉,每 人都可以从他的日常生活 中去体会。在一般人相聚 谈话的时候,通常总是谈 学问谈事业的时间少,而 批评人议论人的时间多。 批评人议论人,便非毁则 誉。西方有一文学家说, 人最有兴趣的是人。此应 再下一转语,即人最有兴 趣的,是对人作毁誉。毁 誉本于是非之判断。人有 是非之判断,则不能对人 无毁誉。我们可暂不对此 人间有是非毁誉之事实本 身,先作一是非毁誉之判 断。我们可暂不誉“世间 之有毁誉”,亦可暂不毁“ 世间之有毁誉”,而只将 其纯当作为一事实看。中 国过去民间普遍流传一讲 世故的书,名《增广贤文 》。其中有二句话:“谁 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 不说人。”此二句话之语 气中,包含一讽刺与感叹 。但这是一个事实。人通 常是依他自己的是非标准 ,而撒下他的毁誉之网, 去囊括他人;而每一人, 又为无数他人之毁誉之网 所囊括。一人在台上演讲 ,台下有一百听众,即可 有一百个毁誉之网,将套 在此讲演者之头上。一本 书出版,有一千读者,即 可有一千个毁誉之网,套 在此书作者之头上。一人 名满天下,他即存在于天 下一切人之是非毁誉之中 。而一个历史上的人物, 他即永远存在于后代无限 的人之是非毁誉之中。这 些都是此俗情世间中不容 否认的事实。 这个事实,有其极端 的复杂性。其所以复杂, 主要是由人之任何的言行 ,都有被毁与被誉的可能 。这亦不是从当然上说, 而是从实然上说。其所以 总有此二可能,大概有四 种原因。一是人之实际表 出的言行,只能是一决定 的言行。每一决定的言行 ,必有所是。人们在发一 言行时,亦总可暂自以为 是,他人便可是其所是而 誉之。但是人之言行,是 此则非彼。故每一决定的 言行,又只能实现某一种 特定的价值。因而在想实 现其他特定价值的人,便 可觉此特定言行之无可誉 ,而复可转而以其他特定 价值之未被实现,为毁谤 之根据。最能表达此种毁 誉现象的,即《伊索寓言 》中之一老人与小孩赶驴 子的寓言。小孩在驴背, 则人要说为什么让衰老的 人步行;老人在驴背,人 要说为什么让稚弱的小孩 步行;老人小人都在驴背 ,人要说何以如此虐待驴 子;老人小孩都步行,人 要说何以如此优待畜牲。 此寓言是把老人小孩与驴 之四种可能的关系,全都 尽举,但无一能逃他人之 毁。因为人采取四种中之 任何一种可能,都不能实 现其他可能中所实现之价 值。这是人之任一决定的 言行,都不能免于毁谤之 一原因。二是人之实际表 出的言行,依于人之内心 的动机。但是人之内心的 动机,是不可见的。因其 不可见,故人总可作任意 的揣测,人亦总有对之作 任意揣测之绝对的自由。 即人总有孔子所谓“逆诈 亿不信”之自由。故孔子 、耶稣之言行,他人亦可 不信。在此,孔子、耶稣 要作任何辩白,皆可是无 用的。因辩白是言,言一 说出,则他人仍可疑此言 所以说之动机。苟子说: “君子能为可信,而不能 使人必信己。”这句话加 重说,是君子必不能使人 必信己。第三是任何表出 的言行,必有其社会的影 响。而此影响可好亦可坏 。这好坏之影响,恒系于 此言行与其他因素之配合 ,本不当只归功或归罪于 此言行本身。但是人通常 是依结果之价值,以判断 原因之价值。因而总可依 于对一言行之影响结果之 好坏,以判断此言行本身 之好坏,而生一不适切的 毁誉;因而好者皆有被毁 之可能,而坏者亦有被誉 之可能。 P1-3 《人生之体验续编》与《病里乾坤》二书探讨的虽是人生之反面之艰难罪恶悲剧等方面,但正表现了作者正视人生反面,不躲闪逃避的态度,斩伐人生前路的葛藤后,则将见山川如画。对一切发心立志去求道行道,却因而历尝行道途中的艰险苦痛的人,是最精警的提撕与最深切的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