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现艺

虚构的现艺
作者: 黄德海 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36.40
折扣购买: 虚构的现艺
ISBN: 9787559847768

作者简介

黄德海,《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著有《世间文章》《诗经消息》《书到今生读已迟》等。2015年度青年批评家奖、第八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第十七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文学评论家。

内容简介

好的文学批评应该是一次协作性朝向未知的探索之旅,寻找的是作品中那个作者似意识而未完全意识到的隐秘世界。评论者与作者一起,弄清楚了某个陌生的领域,从而照亮社会或人心中某一处未被道及的地方——新的世界徐徐展开。(P3-4) 几乎每次写作累积的经验,在面对下一部作品时都会完全失效,从开头到结尾,需要重新摸索。不断地摸索既迫使我们不断回到作品本身,反复体味其中的微妙,却也在很多时候让人三鼓而竭,失去了写作的乐趣。或许正是在这里,文学评论才真正开始脱离用已知凿破混沌的习作阶段,进入了自觉的尝试过程。(P4) 所谓文学中的时代,根本上是表达一种吁求,一种对独创力的呼唤,一种对写作上的纨绔子的呼唤。他要求写作者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人,从而能够作为如何写出自己的一个榜样。(P26) 只要叙事者穿插其中的议论具备穿透力,能洞察世界或人生的深处,从而在更高层面上与叙事形成互补,共同烘托出作者的洞见,仍然可以成立。(P30) 现代小说的起始阶段,在口味上也不像现在这样苛刻挑剔——经不起推敲的道德裁决,浅白无隐的禁止情欲,怪模怪样的放肆议论,冗长烦闷的景物描写,并不合理的情节设置……都理直气壮地在小说领地里昂首阔步。(P40) 游荡生活让作者渐渐理清了自己飘忽的心思,他无法安顿的感觉,源于那个承载了一代人梦想的美国,已变成了自我至上者组成的废墟。这个废墟几乎平面化了所有生活细节,夺走了全部的生活情趣。(P88) “每个民族的历史、身份感和语言方式,都包含外人难以洞悉的深层逻辑,也可以称为‘共享的精神能量’”。没有这个精神能量,世界上所有的地方,都给不了人们内心的幸福,也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乡。(P88) 一个由他力和自我内化构成的牢狱,已然成形。(P90) 那群在命运流转中不知前途的年轻人更年轻的时候,以文学的形式摸索着自己的精神生活,也以此不自觉地更改着自己实际的生活前途。(P137) 把生活中无数卑微的细碎一一混进他们切身所处的文化经验里,使那些破碎的生活片段成为后现代文化的基本材料,成为后现代经验不可分割的部分。(P146) 一面在技艺探求上愈发精细入微,一面却因为对体裁的强调而胃口越来越差,于是小说变成了极其娇弱的物种,可容纳的东西越来越少,仿佛一个脑袋巨大而身形孱弱的畸形存在,早已显出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样子来。沿着这样一条越规划越窄的航道,最终剩下的不是技艺小打小闹的钻研,就是故事编排的强自聒噪,小说写作者只能遗憾自己没有生在那个蛛丝马迹都如大象脚印的小说创生时代,用尽浑身解数只不过弥补了前人未曾留意的一点罅漏,筋疲力尽地维持着一点创新的样子。(P225) 1.黄德海认为写作者必须有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或者无论新旧的洞见,否则免不了被嘲笑为重复或模仿。好的虚构作品是一种发现,有了这个发现,原先隐而不彰的命运、潜在运行的世界才豁朗朗地显现在眼前。 2.黄德海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与才华,他的文学批评里贯穿着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反思,试图再次打开加在文学身上的无形枷锁,让它和熙熙攘攘的尘世相通,和人性序列里的各个层级相通。 3.黄德海主张文学评论应该回到我们置身的当下,与批评对象共同成长,在深入、细致阅读具体作品的基础上,获得具体的感受,回应具体的现象,得出具体的结论——即使因此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陈述,也应该是在当前的具体文学现状中生成的。 4.黄德海认为文学批评不是文学作品的意义解释,不是文学作品杰出的后置证明,更不是判决一部作品优劣的定谳,而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方式,一次尝试探索新世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