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95.00
折扣价: 74.16
折扣购买: “中国梦”视域下的非虚构写作研究
ISBN: 9787522515342
盛芳,女,1976年生,湖南长沙人,硕士。现为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新闻史论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3项,在《新闻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当代传播》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1部,获各类科研成果奖4项。
第一章非虚构写作概况第一章非虚构写作概况 什么是非虚构?关于这个概念,目前并无公认的定 义,可以说,有多少人给非虚构下定义,就有多少个定 义。 有的界定太过宽泛,于坚认为,“非虚构”类似于 美国的新新闻主义写作,是介于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 之间、具有先锋性和前卫性的一种写作文本。有的界定 太过狭隘,比如申霞艳认为,“非虚构”既不同于纪实 新闻,也不同于报告文学。作者们是时代的在场者、行 走者、观察者和思考者,他们勇敢地承担起文学的使命 ——“揭出弊病,引起疗救的注意”。其叙述焦点是“ 消失的故乡与人群”,在时代的“暴风骤雨”中,面对 “山乡巨变”,“忠实直录‘乡土中国’的激变”成为 “非虚构”的写作动力。申霞艳:《非虚构的兴起与报 告文学的没落》,《上海文学》2012年第12期,第104 -109页。 有人主张从不同层面来进行界定,认为在其宽泛的 意义上,包括了传记、报告文学、游记、散文、回忆录 等写作样式;在狭义的范围内,国内专指美国20世纪60 年代兴起的非虚构小说、新新闻报道、历史小说等新的 写作式样或体裁。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 语汇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37页。 有人主张打破纪实文学的文体边界,提出一种宽泛 的、包容的“大纪实文学”的概念,一种跨文体边界的 非虚构写作。它可以容纳一切具备新闻性的非虚构类纪 实作品,包括狭义地注重反映当前现实新生活、刻画新 人物、记述新历史的纪实文学,也包括传记、有文学性 的历史著作、谱传、方志、档案、文艺特稿、通讯、调 查报告、口述史、回忆录、日记、游记等等。李朝全: 《追溯大历史与反思新现实——二○一三年的纪实文学 》,《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3期,第74-85页。金理 认为,“非虚构”变成一个定语,而“写作”显示出巨 大包容力,可以对接文学、新闻特稿、田野调查、社会 学报告、历史普及读物等等,当不同的行业、专业背景 、学科领域等作为变量,非虚构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特 征与写作抱负。金理:《当“非虚构”变成饕餮,“文 学”还能提供什么》,《南方文坛》2021年第4期,第 92-96页。 也有论者指出这一概念存在三个层面的认识。第一 ,一切以事实为基础的写作均可被看作广义上的非虚构 文学。以此划分的非虚构文学范围很广,包括新闻、纪 实小说、日记、书信、传记等文体。第二,狭义上的非 虚构文学。此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新新闻主义的探讨, 研究者多从中西方非虚构文学对比、传播效果等角度进 行钻研。第三,除上述两者外,就是以“中观”视域对 非虚构文学进行探讨,即将非虚构文学作为一种以真实 故事为基础、兼具文学性表达的文类。刘浏:《全媒体 时代的非虚构写作》,《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6-29 第4版。 从上述界定来看,非虚构写作主要是文学界、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