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2.00
折扣价: 39.70
折扣购买: 全宇宙都在吃甜品(食帖甜品特集)
ISBN: 9787508653860
高品质“食物生活”类内容品牌“食帖”系列图书作者,已出版食帖04:肉!肉!肉!》《食帖05:全宇宙都在吃甜品》《食帖06:理想身材,吃即王道!》《食帖07:大丈夫生于厨房》等。
《和果子的艺术方程式 造访日本创作和果子工作室wagashi asobi》和果子用它的形、色、味,表现出日本人对季节的纤细感知。且不说春天的樱花、夏天的流水、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这样寻常的季节表现,乳白色的和果子被用嫩叶裹住,来表现冬过春临,从融雪里冒出春芽新绿;撒上细软砂糖,来表现红叶上打上的初霜。 《一张小工作台,60年的木型雕刻 专访果子木型制作职人大河原仁》构思图案,制作样纸,手绘草图,将草图复写到木头上,雕刻——这大概就是木型制作的基本过程。每一刀下刀的深浅,从平面图纸上肯定看不出来,全靠职人经验。每一刀的倾斜角度,也都经过仔细思量,以使和果子更易脱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格外考验匠人技艺的地方——用定制的木型制作出来的和果子成品重量,也需与客人要求的一致。而大河原先生几乎能做到不差分毫。 《最美味的巧克力,是明天的巧克力 专访巧克力匠人Nicolas Cloiseau》我喜欢巧克力能保有它自身的颜色和芳香。巧克力也像红酒一样,有前味、中味、后味(最多有四到五种香调)。根据不同的配方,如不同产地的巧克力,或不同的原料混合比例,最终形成的每层味道也不同。优质巧克力要达到从第一口到后味,能够相互平衡,味道之间不会相互抵触或掩盖,不能太浓或带酸,果味在其中只能做衬托。 《闪电泡芙的传教士 专访法国甜点大师Christophe Adam》闪电泡芙的赏味期很短,只有一天时间,越是新鲜制作的越好吃。我们能成功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是专卖店,只做闪电泡芙,能在新鲜这一点上做到极致。 《糖水,是浸在骨子里的寄托》粤语中称甜品为“糖水”,而最早的传统中式糖水可不是单纯的水加糖,需以各种豆类、谷物、干果为原料,经过熬、煮、炖三道工序,做到既有汤汁又要有料。而正宗的粤式糖水不仅要美味香甜,也要养生滋补,夏饮绿豆沙、马蹄爽可以清热祛火、解暑气;秋天炖煮百合糖水、冰糖雪梨则可以起到除燥润肺的功效;冬天的黑芝麻糊、红豆沙则是补血益气、助消化的佳品。 当糖触及舌尖,甜蜜的信号会在0.5毫秒内抵达脑部中枢神经,多巴胺瞬间分泌,产生“愉悦感”,与此同时,糖分在身体中被分解,产生能量,涌进血液。甜品独特的魔力与魅力,便是来自身与心的双重快感。 不同地域有自己独特的甜品文化。法国人吃甜品讲求精致与情调,将华美如珠宝的甜品用叉匙切开,小口浅尝,细细品味;德国人钟情于豪迈的外形、扎实浓郁的味道,常用奶油与乳酪;英国人将甜品吃出生活方式,啜一口茶,咬一口涂满德文郡奶油的司康,是下午茶不可或缺的内容。 与西方不同,东方人对甜品的追求柔和且富有意境。中式的点心糖水,讲求“清甜”,将自然的甜味充分发挥;日本的和果子,追求“形与意”的层次,注重时令与禅意的表达。 公元前3世纪,印度和中国已有甘蔗制糖技术,用糖制作的“甜品”类食物开始产生。历经两千余年发展,甜品从最初的贵族食物,逐渐成为大众消费品。人类的糖分获得成本越来越低,过度的糖分摄入,导致人们开始“恐糖”,甜品也被列为“非健康”食物。于是,一些通过改良原料、调整制作方法的创新型甜品快速发展。对甜味来源、原料选用、经典甜品制作工艺等了解越多,越能找到与“甜”和平相处的方式,甜品与健康,可以兼得。 食帖新浪微博:@食帖 / 食帖微信公众号:withe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