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五洲传播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西藏民俗
ISBN: 9787508534770
陈立明,西藏民族学院教授,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西藏历史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西藏历史文化和喜马拉雅文化等研究领域颇有造诣,著有《西藏民俗文化》、《走入喜马拉雅丛林——西藏门巴族、珞巴族文化之旅》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一个民族饮食习俗的形成 ,主要受制于其居住地域特定的自然环境、气候、物 产以及由此伴生的特定生产和生活方式。世代居住于 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其饮食习俗带有浓厚的高原特 色。 1、饮食类别 藏族日常生活中的饭食,因农区(含半农半牧区 )和牧区生产方式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其制作方式 各地亦有所不同。从总体上看,藏族传统的日常饮食 主要有糌粑、面粉(冬小麦)、肉类和奶制品。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糌粑系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 区特有的一种麦类作物——青稞(藏语称为“艿”) 经加工磨制而成。糌粑的磨制在藏区各地大同小异, 将青稞炒熟后用水磨或手磨磨成面粉即为糌粑。 在藏区磨糌粑多用水磨。水磨房通常建在有一定 水流落差的河溪山涧旁,利用水力推动叶轮带动水磨 。在一些水流较缓的江河地区,通过人工开挖水渠引 入江水,于较大落差处修建水磨房。手磨在藏区也广 泛使用,尤其在牧区,手磨几乎为每户必备之物:这 是因为手摇小石磨携带方便,适应牧民居无定所的游 牧生活。 除水磨和手磨外,现在西藏普遍使用上了电磨。 以电作动力。人们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作为一年四季的主食,糌粑的吃法很多,最常见 的是“玛粑”抓糌粑:取一木碗或瓷碗,倒入热茶, 内放一块酥油,再放入适量糌粑,根据个人口味和喜 好还可加入少量碎奶渣或白砂糖。用手调和均匀后抓 捏而食。糌粑的另一种吃法称为“觉玛达”,系用酥 油茶拌和糌粑粉、奶渣、白砂糖后搅成稀糊状,多在 早餐或加餐时食用。 “土巴”是藏族人喜欢的食物,系用糌粑、肉丁 、面块、萝卜等煮制的粥类食品,多作晚饭。做“土 巴”时,多搓揉成面片或搓捏成面疙瘩。糌粑还可用 来煮制“观颠”(青稞酒粥)作为饮品,即青稞酒加 热后放入酥油、奶渣、红糖和适量糌粑,这是过年和 招待贵客亲朋时的上等佳品。 冬小麦“卓”或“衮卓”是又一类藏族主食。冬 小麦的吃法比较单纯,多是磨成面粉后做烤饼吃。出 门旅行或外出劳作,“巴勒”(烤饼)是常带的食物 。面粉还可做藏式面条,也是做“土巴”不可或缺的 原料。 牛、羊肉是藏族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更是广大 牧区牧民生活的主要食品。人们一般将鲜肉或冻肉用 清水煮熟,用小刀切割食用,也可砍成小块炖萝卜或 切为肉丁煮“土巴”吃。牛羊的宰杀多集中在深秋和 初冬季节,经过夏季和秋季的牧养,此时的牛羊膘肥 肉满,而在寒冷的季节屠宰肉容易保存。在屠宰季节 ,人们还灌制血肠和肉肠。血肠是宰杀牛羊时用新鲜 的牛血或羊血混合少许糌粑和切碎的牛羊肝、心、油 等,并加上盐和调料灌入清洗过的小肠而成,肉肠则 是将切碎的肉、动物油拌以盐等佐料灌制。血肠和肉 肠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食品。P10-12 西藏令无数人感到新奇、神秘、向往。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西藏各族人民,辛勤地耕耘着这块土地,孕育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民俗。 西藏民俗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十分久远。自从有了高原先民的活动,也就有了西藏民俗活动形式。西藏民俗文化内容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饮食、服饰、居住,茶醇酒香,色彩斑斓的西藏生活民俗;诞生礼、取名、婚嫁、丧葬,西藏人生礼仪;民间信仰、苯教信仰、藏传佛教,神圣时空中的西藏信仰民俗;岁时年节、生产节日、宗教节日、娱乐节日、时光轮回中的西藏节日民俗;斗智斗勇怡情益智的西藏游艺竞技,等等。 西藏的民俗以及伴随着这些民俗所产生的文化心理内涵,既有代代相沿的纵向传承,又有同代人之间的横向传播。西藏各族人民创造的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元整一斑斓多姿的西藏民俗文化,体现了青藏高原人们的特有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情趣,折射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本书以亲临现场的笔触,对西藏民俗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归纳梳理,描绘展示了西藏民俗传承的动态过程,反映了西藏民俗与祖国内地和周边国家同类和其他文化事项及其他形式民俗的交流和交融体现了青藏高原民族的生活风情和审美情趣,展示了特有的高原风采,演绎出藏族历史文化的丰厚、变迁、升华。 西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在如临其境的描绘之外,本书特别归纳了西藏民俗的文化特征进行了理论归纳: 1)从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独特西藏民俗文化视角,展示了西藏民俗的地域性特征; 2)与其地域性特征一致的前提下,西藏民俗方方面呈现多元整一浓郁的民族性特征; 3)西藏民俗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各民族文化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交流相通中呈现出互融性特征; 4)西藏民俗文化现象都是青藏高原个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因子的积淀和熔铸,历史传承中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体现了特定的时代性特征。 作品以通俗丰富学术,以学术支撑通俗,颇见功力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