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35.40
折扣购买: 西南联大文学课
ISBN: 9787559666864
朱自清(1898-1948),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学习语言学及英国文学。1925年开始在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授,后任中国文学系主任,后随校南迁至西南联大任中国文学系主任。著有《春》《绿》《背影》《匆匆》等。 闻一多(1899-1946),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入科罗拉多大学、纽约艺术学院深造。先后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吴淞国立政治大学、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国立青岛大学(现山东大学)。1932 年 8 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后随校南迁至西南联大任中国文学系教授。著有《红烛》《死水》《七子之歌》等。 浦江清(1904-1957),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与朱自清合称为“清华双清”。著有《八仙考》《花蕊夫人宫词考》《屈原》等。
苏轼是古文家。唐宋八大家,三苏占其三。 苏轼的散文和欧阳修不同,自然奔放。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文说》)文笔奔放,思想解放,成为苏轼散文特殊的风格。 苏轼的散文很多,有议论文,有抒情文。议论文有政论和史论。政论如《决壅蔽》,揭露当时政治弊端。史论如《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六国论》等。也有评论荀卿、韩非等的文章。小传文字,如记其朋友陈慥的《方山子传》。碑铭文章以《潮州韩文公庙碑》《表忠观碑》为代表。 苏轼散文中艺术价值高、颇有独创意味的是游记、亭台记,如《石钟山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宝绘堂记》《灵璧张氏园亭记》《李氏山房藏书记》等。这些杂记,或抒情,或议论,有不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风格。 作为苏轼抒情佳作,最脍炙人口的是著名的赤壁二赋。赋介于诗与散文之间,是有诗意的散文,也是散文化的诗篇。苏文是散文化的赋,流动,不呆板用韵,挥洒自如,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高度。赤壁山在湖北嘉鱼县东北,周郎破曹兵之地。而东坡所游,实为湖北黄冈县城外之赤鼻矶,俗传亦为赤壁。赤壁二赋,东坡在黄州所作。他从御史台狱出来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赋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六国论》等。也有评论荀卿、韩非等的文章。小传文字,如记其朋友陈慥的《方山子传》。碑铭文章以《潮州韩文公庙碑》《表忠观碑》为代表。 苏轼散文中艺术价值高、颇有独创意味的是游记、亭台记,如《石钟山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宝绘堂记》《灵璧张氏园亭记》中一无牢骚语,非常达观。《前赤壁赋》开首写月夜游江。二三知己,泛舟于赤壁之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借月光水色,发思古之幽情。洞箫客箫声呜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触景生情,忆古思今,感叹人生的飘忽无常,求仙与功业两虚。由长江之永恒,哀人生的短暂、飘忽。比之古诗《青青陵上柏》中所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此情此景,具体感人。面对洞箫客的感叹,苏子以水月取比,见物之无穷。水不断流去,而江水源源不断,月或缺或圆,但月永远存在。说明万物变化不断是其常态,同时又是永恒的,不变的,这是矛盾的统一。人生天地间,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一毫而莫取”,这样,清风为声,明月成色,就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矣。《赤壁赋》中苏子与客咏《诗经》、歌《楚辞》,引经据典,从容自然,足见其古典文学造诣之深。其形象的描写,使读者飘飘欲仙,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苏辙谓“子瞻之文皆有奇气,至《赤壁赋》仿佛屈原、宋玉之作,汉唐诸公皆莫及也”,是一种有见地的评价。此篇最为一般人所传诵。“东坡两游赤壁”也成为象牙雕刻、绘画等的题材。 他的自由主义和无可无不可的精神,见于他所作的《灵璧张氏园亭记》:“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士的这一阶层的矛盾,他这样解决,以义为依归,一方面对国家有责任感,一方面也不违己强求。这是在湖州时所作。后来他更其佩服陶渊明的态度,欲仕则仕,欲隐则隐。可是他的时代和渊明时又不同,宦海生涯,欲隐不得。因此他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风靡全网的《西南联大通识课》,精装典藏版重磅来袭,内容、装帧全面升级! *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中国历史上的不朽丰碑,影响了杨振宁、许渊冲、汪曾祺、邓稼先等一代大师的经典课堂! *细读大师文章,感悟大师境界,习得在人生大事上做出正确抉择的精髓 *教授们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是身体力行,培养出学子们刚毅坚卓的文人风骨 *陈寅恪的一丝不苟、蒋梦麟的家国胸怀、朱自清的风趣幽默、闻一多的浪漫细腻……不仅影响了联大学生,更影响了百年来的中国教育 *数年打磨汇集巨匠名篇,纵横时间与空间,梳理自先秦到清朝的文学发展脉络。 *从文学中可以领教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以知道世界的温存和美好 *真文化之传承,兴学术之良风,这里可感秀山丽景雨浥轻尘,也可观星河流转丈量核变 *精美锁线胶装,封面重工印金,从外到内的极致美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