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人文与社会译丛

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人文与社会译丛
作者: (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责编:宋旸|译者:韩震//王成兵//乔春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79.40
折扣购买: 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人文与社会译丛
ISBN: 9787544727051

作者简介

查尔斯·泰勒(1931—),加拿大哲学家,晚近英语哲学的关键人物之一,社群主义的主将。2015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的“约翰·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6年,被美国教育网站TheBestSchools选为全球50位具影响力的健在哲学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勒以其对黑格尔哲学的再解读、对原子主义式的消极自由的批评、对社群价值的强调、对西方文化中自我认同观念发展的梳理、对承认的政治的研究以及对文化多元论的论证,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界。主要著作有《黑格尔》(1975)、《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1990)。

内容简介

第一章 1865 年的风暴—空中的叫喊声—龙卷风卷走的气球— 被撕裂的气囊—眼前只见到海—五名乘客—吊篮里发生的事—地平线上的海岸—悲惨事件的结局 “我们又在上升了吗?” “不!正相反,我们在下降!” “赛勒斯先生,比这还糟!我们在往下掉!” “老天爷!把压载物扔下去!” “最后一个袋子倒空了!” “气球上升了吗?” “没有!” “我好像听到了波浪的拍击声!” “吊篮下面就是海!” “离我们大概不过五百英尺!” 这时候,有个很响亮的嗓音在空中回荡: “把所有重的东西都扔出去!所有的东西!然后听凭上帝的安排吧!” 这就是1865 年3 月23 日下午将近四点钟时,在这片太平洋辽阔而人迹罕至的水面上空响起的话语。 大概没有人会忘记那一年春分前后从东北方向刮来的那场暴风,当时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到七百一十毫米。那是一场从3月18日持续到26日的飓风,它片刻不停地咆哮着。大风暴从北纬35° 斜穿过赤道,一直到南纬40° 掠过一千八百英里的广阔地带,在美洲、欧洲和亚洲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城市被毁,林木被连根拔起,堤岸被排山倒海似的巨浪冲垮。根据统计局的统计数字,被海浪抛上岸的船只就有几百艘,有些龙卷风经过的地方,都被夷为平地;数千人在陆地上被压死或是被海水所吞没。那就是那场可怕的飓风肆虐过后留下的罪证。在灾情方面,它超过了1810年10月25日发生在哈瓦那和1825年7月26日发生在瓜德罗普岛的那两场令人恐惧的灾难。 然而,就在这陆地上和海上惨遭灾难的同时,在不平静的空中也上演了一场同样惊心动魄的悲剧。 事实上,一只气球像一只皮球一样被吹到龙卷风顶端,被卷进了一股气流的旋涡中,它以每小时九十英里的速度掠过空间,好像被什么空气大旋涡所控制,自身不停地转动着。 在这只气球的下面是一只摆动不停的吊篮,里面载着五个人,由于洋面上弥漫着水汽浓雾,所以很难看清他们。 这只气球—可怕的暴风雨的玩具—从何而来?它又是从地球的哪个地方升起的呢?显然它不可能是在刮飓风的时候出发的。但是,暴风已持续了五天,并且在18日那天已有了征兆。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只气球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的,因为大风一昼夜至少可以把它带走两千英里。 总之,这几名乘客没有任何办法能计算一下他们起航以来飞过的路程,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坐标。事情也真蹊跷,尽管他们处在激烈的暴风之中,却仍然安然无恙。他们坐立不稳,身体团团转,却没有感到这种转动,也不觉得有移动感。他们的目光无法穿透吊篮下面的团团浓雾。周围一切都模糊不清。云层和浓雾,使他们无法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当他们悬浮在高空时,看不见有人居住的陆地上的一丝反光,也听不见陆地上的任何声响,甚至连海洋的澎湃声也传不到他们的耳朵里,有的只是这无边无际的黑暗。只有吊篮的急速下降才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海面上正面临着的危险。 1989年出版的《自我的根源》,是当代著名哲学家、社群主义主将查尔斯·泰勒的代表作。泰勒从自我或主体概念的发展角度对现代性做出的著名的“解读”,奠定了他在西方思想界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