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玉龙雪山
ISBN: 9787220119811
艾尔莎·哈特(作者) ? 出生于意大利罗马,后辗转生活于莫斯科、捷克、美国、中国; ? 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文学学士、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 ? 博士毕业后与丈夫来到中国云南,在丽江创作了《玉龙雪山》。
第一章 初春一个清冷的早晨, 李杜来到小山之上,俯瞰大 研城1。太阳还没有触到山 谷,轻轻飘动的白烟模糊了 瓦片和木制屋顶僵硬的曲线 。 大研城北边,一座高山 在黎明中缓慢显现,底部是 平淡无奇的蓝色,衬着逐渐 变亮的天空,仿佛山是平面 的一般。在远处山的顶端, 冰雪发出的金粉色微光预示 着太阳即将升起。 李杜看见能让他越过高 山下到另一边河谷的小路, 但他与山脊之间不可避免地 横亘着大研城。李杜向着寒 冷的空气发出一声叹息,起 身去往小溪冲洗他的碗。这 条小溪从他曾经驻足喝茶的 山顶寺庙中流出。他熄灭了 升起的火,下到山谷之中。 一个多小时后,李杜来 到镇子边缘。此时太阳已经 升起,路上挤满了旅客、农 夫和马车。李杜越往城市里 面走,狭窄的街道就变得越 拥挤。不一会儿,他就陷入 了混乱,周围围满了人、牛 和马,相互推揉着发出很大 的声音。地上满是粪便、果 皮、甘蔗渣、鸡骨,以及丢 弃的米饭。李杜试着尽量不 踩到瓷杯,不撞上挂起来的 铜壶,不被正在奔跑、睡觉 或寻找食物的狗绊倒。 李杜是一个中年男人, 他穿着整洁但带有补丁的旧 衣服,头上戴的丝绒帽已经 走了形,由黑色褪成灰蓝色 ,他背着一个粗糙的编织袋 ,手里拿着一本书,食指插 在读到的那一页里。 小贩误解了李杜出于礼 貌的微笑,请他看自己卖的 东西。每次被招呼时李杜就 停下来,扬起眉毛,皱着额 头,很配合地注意着那些货 物。当商贩们发现他并不打 算买什么时,他们就会将注 意力转移到其他客人身上, 李杜就继续走他的路。 在喧闹中,李杜并没有 听到官话,仅有混杂着几种 不同语言和方言的声音,大 部分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 “这个帝国太大了,”李杜想 ,“住在京城的居民竟无法 理解边境居民的语言,就像 人不能感知他自己的手指一 样。”李杜摘下帽子挠挠头 要是他记得整理头发就好了 ——他的头发像刷子一样向 上冲着,需要剪了。他想象 着站在角落里的面色苍白的 士兵向他投来诘责的目光。 常言说:“留发不留头,留 头不留发。”李杜戴上帽子 ,决定等会儿再去问路。 李杜来到“茶街”,许多 布满灰尘的廉价茶叶堆在一 起。一个月前李杜经过的炎 热丛林正是采摘这些茶叶的 地方。他隐约记得,它们生 长在郁郁葱葱的山中,那里 繁花微动,就好像鱼在薄雾 中缓缓游动。这些茶叶被烤 干后用布系住,装入竹筒, 等待被绑在马鞍上,由商队 带去北方。 旅途中,这些茶叶将会 保持它们产地的味道、花的 味道、烤制它们的烟火的味 道。它们也会带着商队的气 味:马汗味、草香味,以及 北方森林冻土的味道。优秀 的茶叶品鉴家仅仅抿一小口 就能在心中勾勒出茶叶的整 个旅程———张味道与芳香 的地图。 另一条街上,装饰着精 致铃铛的缰绳悬挂在钩子上 ,光滑的木质马鞍堆在一起 ,摇摇欲坠。积得厚厚的霜 掩盖了檀香、茉莉和玫瑰的 气味,使地面和空气依旧寒 气逼人。燃香的烟气让路变 得朦胧,然后这放肆的香味 又被咸的金属气味压倒。转 过拐角,李杜发现自己来到 鱼摊前。 这里,每个经过的人都 小心避开像泡沫一样在桶边 溢出的内脏,桶被血水混合 的湿滑小坑围绕着。当李杜 经过一个满是鲤鱼的浅水槽 时,一条鱼跳了出来,落在 地面上。鱼在尘土里拼命地 拍打身体,李杜把书夹在腋 下,弯腰捧起鱼,把它放回 水中。 “你是什么人,和尚吗? ”鱼贩问,“干吗这么做?” 面对这个粗暴的鱼贩, 李杜不知该如何回答。他正 要开口说些什么,小贩耸耸 肩,说道:“好吧,我还以 为你要偷我的鱼。” “瓜田李下。”李杜想, 然后问:“你能告诉我知府 大人住在哪儿吗?” P7-9 “一切都从雪山开始。那时候我们在很高的海拔上工作,大约有四千米高。在那样的高海拔,有时候你会冒出些奇怪的想法。”——《玉龙雪山》 ◎ 研究大量史料,花费三年时间,意大利作者艾尔莎·哈特在云南丽江创作出处女作《玉龙雪山》,成就西式推理与东方文化的巧妙融合。 ◎《玉龙雪山》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康熙年间的云南,无论读者此前是否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都能透过故事窥之一二。 ◎ 迷雾重重、难测真相的案件,加之作者对文化冲突和历史复杂性的细腻把握,使得案件悬念叠加的同时,又充盈着云南的诗意和神秘。 ◎ 英文版一经发行,多家国内外媒体连连推荐,读者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