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岳麓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6.20
折扣购买: 书长书短(精)
ISBN: 9787807618942
儿时读书 平时很少和人谈及读书的话题。倒不是担心别人 说自己附庸风雅,我一向认为,读书应该成为现代人 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时时要呼吸、天天要 吃饭一样。我们会有多少闲暇去谈论空气和米饭呢?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里祖祖辈辈都 是农民。我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会有那种几乎是与 生俱来的对纸质印刷物的不可抗拒的亲近和迷恋。有 一次,那时也许我才四五岁,父亲要到几公里之外的 公社去办事,我央求他为我买一本“图书”——当时 我们都把连环画叫作“图书”。父亲答应了,可他中 午回到家里时,居然说忘了!我从满怀的期待中一下 子到了失望和难过的极点。一个人躲到大门后号啕大 哭,哭得天昏地暗,直到眼泪干了,声音哑了,还是 谁也劝不住。父亲最后只好赶到大队小学,从老师那 里借来了一册有很多图画的少儿读物,这样才止住了 我悲伤的抽泣。现在想起来,父亲怎么会忘记儿子交 待的“大事”呢,很可能那时候他口袋里已经没有多 余的一毛钱为我购买“精神食粮”了。 上小学真正识字读书了。学校的课本根本满足不 了我如饥似渴的阅读欲,可那时候农村里几乎找不到 课外读物。幸好父亲当时是大队的会计兼秘书,大队 订的报纸总是先送到我家里。大约从小学二、三年级 起,我就开始读报了。很多次,父亲见我煞有介事地 捧着一张《人民日报》或《参考消息》,总是怀疑地 问我:“你看得懂吗?”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学生当然 不可能全懂。但通过读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 国政坛的风云变幻,在我的记忆里至今留下了深刻的 烙印。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中央 政治局常委的排名顺序。 除了看报,那时候还读过《毛泽东选集》,因为 《毛泽东选集》是我在家里能够找到的唯一的“藏书 ”。四册“红宝书”,一本本翻过去,印象最深的是 第一卷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文章生动描述 了一幅农民运动兴起后,农民如何扬眉吐气,土豪劣 绅如何惶惶不可终日的场景。即使对小学生而言,也 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文山成灾、八股泛滥的今天,像 毛主席那样撰写的调查报告几成绝唱了。 上初中后,从家里到学校要走近四公里路程。冬 天时,我的双手在刺骨的寒风中冻得通红。妈妈心疼 了,给了我一元钱,让我去中学附近的供销社买副手 套。来到供销社,我发现玻璃柜台里有一册新到的《 唐诗三百首》,一问,书价是五角七分。想起语文课 上老师讲过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改变了主意,手套不要了。交了钱,接过书,拿 到手里翻开时,我傻了眼:这是一本竖排繁体字书, 大量的繁体字我根本就不认识!钱可不能白花了,回 到家里,我想出了一个主意。碰到不认识的繁体字, 先根据上下文去猜它的简体字,再去查《新华字典》 ,因为《新华字典》里每一个字后面都标注了繁体和 异体。猜对了,就把简体字注在繁体的旁边,实在猜 不出,就囫囵吞枣地带过去。当我用这种笨办法,花 了几个星期磕磕碰碰地读完《唐诗三百首》时,生了 冻疮的双手已经溃烂化脓了。那册纸张泛黄的1979年 中华书局版《唐诗三百首》,现在仍然摆在我的书架 上,成了我的藏书中具有特别价值和意义的“珍藏本 ”。 如今,我女儿才上中学,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 满满一书架的书,足足有几百本。与我所经历的那个 书籍极度匮乏的年代相比,他们这一代人是多么幸福 啊!在如此优裕的条件下,他们会同样培养出对书的 热爱和执着吗?今后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风雨和坎 坷,他们会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面对吗?这倒是我 担心和忧虑的。 (载2007年8月16日《株洲日报》)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