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社会十四讲

科技与社会十四讲
作者: 刘永谋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科技与社会十四讲
ISBN: 9787301333297

作者简介

刘永谋,男,湖南常德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发展与战略中心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法国索邦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 已出版《疫情应对与技术治理》(2022)、《元宇宙陷阱》 (2022)、《技术的反叛》(2021)、《物联网与泛在社会的来临》(2015)、《行动中的密涅瓦》(2014)、《哲人疯语》(2014)、《育种大师:袁隆平、李振声》(2012)、《思想的攻防》(2010)、《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2009)、《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导论》 (2006)、《警醒中国人》 (2005) 等各类著作20余种,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160余篇。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吴玉章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内容简介

生态和谐理想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环境保护运动兴起,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动物保护以及各种生态主义主张盛行于世,相关的生态学、环境科学得到长足的发展。一些激进的生态主义者认为,理想社会应该运用既有生态科技成果,走向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此类构想,可以称之为“生态和谐社会的蓝图”。支持生态主义的人将之称为生态乌托邦,而反对者则认为它将导致人类文明倒退,让人类重新回到原始状态中。 在《生态乌托邦》中,卡伦巴赫以美式文明为靶子,畅想实现激进生态乌托邦的途径,充分体现反消费主义、反工业主义、反进步主义以及可持续主义的基本倾向。 生态乌托邦的构想直接针对资本主义工业消费社会,因为后者的典型代表是美国,所以常常带有强烈的反美情绪。美国只有三亿多人,却消耗世界能源的三分之一以上。卡伦巴赫想象的生态乌托邦,是通过暴力革命,从美国联邦制中脱离出来的。革命的根本原因,正是生态主义者不能容忍美国生态破坏式的发展方式。 生态乌托邦反对消费主义,主张简单生活,不断减少不必要的商品、奢侈品,杜绝浪费。在经济方面,推行全面的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定态”。所有的垃圾和废物,均制成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不使用化肥。大量使用木材,各种物品均分类回收利用,不使用不能降解或难以降解的材料。 生态乌托邦反对工业主义,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工业化。今天的农业虽然产量可观,但大量消耗石油,产生各种农业污染。生态乌托邦人将农业国有化,反对食物浪费和农产品过剩,停止农业生产者对自然的过度榨取。农业生产不得使用农药,用生物方法对付害虫。食品制造简单,减少包装,不使用添加剂。生态乌托邦的工厂规模都很小,各种码头、车站、医院和学校等公共设施和建筑也很小,分散于各地,讲究地方化和人性化。300人以上的公司极少,没有流水线,手工工序很多,几乎没有自动化生产。 生态乌托邦反对极力追求不断进步的进步主义,尤其反对激烈竞争的高速发展。为什么?“生态乌托邦人认为,人类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生产,虽然19世纪和20世纪初曾这样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在一个连续的、状态稳定的生物网络中占据一个适当的位置,尽量少去干扰这个网络。这意味着牺牲现有的消费,确保未来的生存——这几乎成了一个宗教目标,或许有些类似于早期教义中的‘救赎’。人们不以能在多大程度上主宰地球上的生物伙伴为乐,而是以能在多大程度与它们平衡生活为乐。”也就是说,乌托邦社会运行的基本目标是与其他物质和谐相处,而不再是GDP不断增长。 生态乌托邦反对只顾眼前不管未来的短视,主张可持续的社会运行方式。强制推行各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循环利用措施,对森林进行强制性保护,生产所需砍伐多少森林,要种植同样多的树苗进行补偿。建立诸多荒野保护区,保护山川河流。用自然材料或再生材料制作服饰,可以循环使用。主要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车、火车,以及自行车和步行,以节能减排。主要使用能源是太阳能、潮汐能、地热和水电,不使用化石能源,而电站都是分散式的,当地产当地用,尽量不使用化石燃料,提倡烧柴做饭。迷你城代替大都市,疏散人口,城市建筑主要是木制的,没有高楼大厦。在城市中林荫小道代替大马路,到处是树木,城中小溪、瀑布和河流众多,环境非常优美。 生态乌托邦控制人口,以此减轻环境压力。人们相信自己也是一种群居动物,喜欢户外运动,生活自由而散漫,没有时间观念,崇尚简单而自然的生活。劳动者每周法定工作20小时,于是工作岗位大量增加,失业大规模减少。并且,工作强度低,工作与娱乐界限模糊,收入不高,但所有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和医疗保障,不必担心失业导致灾难,加上贫富差距很小,因此生活幸福感很强。 卡伦巴赫是个小说家,并未考虑生态乌托邦的实际可行性。但是,他以生态主义和生态科学为基础,从整体上构建一个理想社会,非常有创意,也影响了很多人。 智能治理综合 未来理想社会终将如何?还有很多其他的回答进路。比如“经济计划社会蓝图”,即未来科学城邦根据经济学专业知识来运行,由专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大规模地计划,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浪费。再比如“全球技治社会的蓝图”,即国家消亡,组织全球政府,按照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来运转人类社会,实现和谐世界和全球永久和平。 智能革命兴起之后,很多人想到运用智能技术来建构未来科学城邦。总的来说,此类设想涉及四个关键之处:1)世界信息化,即信息可以光速传播和流通,信息社会有助于实现因透明而可能的E托邦(Etopia);2)世界网络化,即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各类网络,将世界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网络社会有助于实现因联通而可能的网托邦(Netopia);3)世界的智能化,即通过以泛在智能为基础的泛在计算,可以预测、计划和控制社会的未来状态,计算社会有助于实现因计算而可能的算托邦(Computopia);4)世界的闲暇化,即AI与机器人最终取代绝大多数的人类劳动,让人类拥有更多的闲暇,智能社会有助于实现因极大富裕和劳动消失而可能的智托邦(Intellitopia)。 除此之外,智能平台可以综合上述提到的各种技术治理手段,极大提高技术治理的总体效率。这是技术治理最新的发展趋势,我称之为“智能治理的综合”。为什么?因为所有的治理手段,都需要收集治理对象、治理环境的数据,都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计算,这正是智能平台的长处所在。 智能治理并不必然走向至善社会,也并不必然走向极恶社会。无论如何,技术治理和智能治理势不可挡,无法逃避。只有人人关注新科技的发展,人人争取相关权利,才能走出一条“介于乌托邦与敌托邦之间”更好的、现实的未来科学城邦发展的良性道路。 在期待与忧惧交织的科技新世界, 人类何为?